“一上学就发烧,一回家就好”,这可能是很多人小时候都幻想过的“超能力”。然而近日,这件事却真实地发生在一名13岁的成都男孩身上。
孩子的母亲本以为这是不是孩子在为不上学找借口,但医生却说:这真的是病,要高度重视。
到底怎么回事呢?
怪病:
男孩一上学就发烧,
一回家就好了
三四个月前,13岁的乐乐(化名)因为病毒感染闹肚子,因病情严重,住院治疗半个月才出院。然而,他的妈妈徐女士发现,出院后的儿子变得有点“奇怪”。具体来说,就是刚把乐乐送到学校,老师就发来消息说孩子发烧了,而当徐女士把儿子接回家,孩子的体温就慢慢退下来。同样的情况经过了两三回,每次乐乐在家休息一两天再去上学时,发烧就会如期而至。
本来,徐女士觉得,是不是儿子不想上学装的,可是每次她都用体温计仔细量了,“38度左右,虽然是低烧,但确实有热度啊”。
这样的怪事持续了半个月,乐乐的症状又有了改变,从发烧转变为肚子疼:一上学就肚子疼,一回家就跟没事人一样好了。徐女士带着孩子到处求医,医院内科做了检查,结果都显示乐乐没有任何健康问题。
最后,听从亲友的建议,一家人把孩子送医院。在诊室里,国家二级心理治疗师杜娜见到了乐乐。杜娜认为,乐乐其实处于一种非常焦虑的状态,而正是这种焦虑转变成了身体上的不良反应。
孩子焦虑的来源在哪里?杜娜了解情况后分析,一方面,因为乐乐小学时成绩名列前茅,升到初中后,他感到要维持这么优秀的成绩并不容易,“好学生”的包袱让他压力倍增。另一方面,母亲徐女士在平时对儿子的管教比较严格,比如乐乐没有作业时能和谁玩、不能和谁玩,玩什么项目、怎么玩……都有严格的要求。
随后,杜娜为乐乐展开了心理治疗,并辅之以青少年的抗焦虑药物。三个月的时间里,孩子接受了6次心理治疗。同时,杜娜还对徐女士进行了教育,徐女士的教育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开学前夕,乐乐终于感觉到自己有勇气再去上学了。
相似案例频发
心理医生:可能演变成抑郁症
这事听起来既好气又好笑,有网友也随之打趣道:“我也是,一上班就浑身难受。”但如果看了以下这些的新闻,你还能笑得出来吗?年2月,据河南商报,郑州一8岁女孩一去上学就发烧、腹泻。心理咨询师分析表示,女孩的症状是“恐学症”——因为不想上学,女孩心理上的问题表现在躯体上,被称为“心理问题躯体化”。
年10月,据湖南电视台都市频道,浏阳一9岁男孩患“怪病”,只要一靠近学校就会晕倒。经过检查、分析,医生判断男孩所患疾病为“癔症”。医生表示,孩子不是故意诈病,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病,这些行为不受他自己控制。
图源:湖南都市频道
年8月,华商报报道称,近三个月,医院院风湿免疫科就已经接诊了30余位患“伪装热”病的患儿。他们一到上学考试就发烧,到了放假就好了;并且发热时间很长,有的超过两周,体温波动在37.5-38℃。
微博截图
年9月11日,一则消息冲上微博热搜,宁波一9岁小姑娘一做数学题,眼睛四周部位就过敏。孩子妈妈称,女儿做其他作业,都不会过敏,只有做数学题才会眼睛过敏。女儿从小就是过敏体质,可能是不会做对数学比较恐惧,心理因素比较大。
微博截图无论是郑州女孩的“恐学症”、浏阳男孩的“癔症”,还是西安患儿的“伪装热”病,抑或是宁波女孩的过敏现象,他们表现症状和发病条件虽不尽相同,但共同的病因都来自于心理。“儿童、青少年往往不善于用语言表达情绪,因此就会把一些负面情绪转变为身体上的症状。”杜娜表示,孩子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转化为消化道系统的症状是比较常见的,如肚子痛、拉肚子、恶心呕吐。杜娜还提醒家长,很多时候,孩子的负面情绪累积是他们本身不能承受的,因此如果身体上出现了无法查明原因的不良反应,一定要足够重视。如果长期不干预,孩子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低,抑郁情绪耗费大量精力,有可能演变成抑郁症。数据: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达24.6%青少年精神健康患者数量逐年激增以上案例还只是表现在“怪”,但仍由其发展下去就有可能酿成“悲”。近年来,由抑郁症等心理、精神疾病导致的青少年离家出走甚至跳楼等新闻已屡见不鲜。那么,我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到底如何呢?年3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简称《报告》)显示,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从小学到高中,随着年级增长,抑郁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小学阶段的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左右,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约为1.9-3.3%;初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约为3成,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6%-8.6%;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接近4成,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0.9%-12.5%。此外,《报告》还显示,非独生子女青少年有抑郁倾向的比例为17.3%,与独生子女相当,重度抑郁的比例为7.7%,高出独生子女1.4个百分点。另据精神心理数字诊疗平台“昭阳医生”发布的《年中国精神心理健康互联网洞察报告》,在0-18岁、19-29岁、30-39岁、40-49岁及50岁以上5个年龄段中,18岁以下精神健康患者的占比为15%。且从近三年增长趋势来看,18岁以下精神健康患者增速最为明显,占比对比年增长了94%,比年增长了55%。图源:昭阳医生各组数据都体现出,当前未成年人的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容乐观。新华社发文:心理教师不能沦为打杂的减少“内卷”有利青少年成长3月底,新华社发表《孩子,你为什么不开心?》一文。文中称,不少正处于花样年华、本应快乐无忧的青少年,正在被焦虑、抑郁等各种心理问题困扰折磨。太原一所普通中学的校长表示,原来一届学生里有一两个抑郁症患者,现在每个班都有一两个因为抑郁症而休学的。去年学校仅高二年级多人中,就有15人因抑郁不能正常上学。他们的这些问题,实际上从初中开始就已存在。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认为,学业压力大、考试过多、排名过多,父母担心下一代失去进入社会精英阶层的机会等,都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多发的原因。图源:新华社文中还指出,一些学校面临专职心理教师短缺、心理辅导难开展等问题。太原市第十二中学心理教师王宏说,因为与升学无关,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学校仍处于很边缘的位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被挤占的现象时有发生,很多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还要做行政工作,甚至沦为打杂的。对此,山西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研室讲师张涛建议,在学校层面,管理者要有远见和责任意识,将专职心理教师配备到位,做到专职专用,同时建立心理教师定期培训制度,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医院加强对接,在青少年出现严重心理疾患需要转诊和专业治疗时,能在第一时间进行科学干预。而在社会层面,教育专家朱永新等专家建议,应普及“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等科学教育理念,根据孩子的禀赋,因材施教,量力而行,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联系起来。整个社会要营造更加公平宽松的环境,消除“不上名校就要坠入社会底层”的恐慌,改变消极、内卷的社会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