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仔细观察过我国高校发展史,就会发现,坐拥着两座一线城市的广东省,处在一个比任何省份都尴尬的位置。清华、北大压阵的北京独傲群雄,交大、复旦领头的上海讲究个气场,只要分数合适选谁都不会错。倒是广东,考生们可能思考半天才能想起个常年徘徊在top12附近的中山大学,这个经济大省的高校比起中部的湖北、西北的陕西,似乎都要被压过一头。每年大批人才趋之若鹜的广东,怎么就沦为高等教育的洼地了呢?
广东,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
每每提到广东,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有钱。但多有钱,很多人又回答不出来。
年,全国31省份GDP榜单上,广东和江苏两省是唯一突破10万亿大关的省份,几乎是浙江和河南两省之和。要知道,身为全球第十三大经济体的澳大利亚,一年的GDP总量也没有这么多。广东,是真的“富可敌国”。
广东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灿烂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高度文明,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改革开放后,更是成为全国的窗口,经济发展迅猛。
全球知名企业中,华为、鹅厂、大疆、美的、格力等等,都扎根在广东,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是这些企业的名片。广东享有全国最佳的科技创新环境,全省拥有超过3万家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接近60%,可以这么说,广东的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全国首屈一指,在其他任何省份找不出第二个广东。
根据清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报告数据显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教育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行业深受清华大学毕业生青睐。多人选择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就业人数比例大部分。广东,是继北京之后,清华学子最愿意选择的省份。
然而,在广东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们比什么,都可以,除了高等教育。
经济总量全国第一的广东,确实没有什么好大学
年,我国高校数量已经突破所大关,广东就占了其中的所。要知道,广东省早在年仅有所,经过14年的发展,增加了45所,平均每年新增3所,这个速度相当惊人。目前,广东的高等学校数量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江苏,这个高校数量的数据,并不难看。
广东省的尴尬之处,在于本科学校的数量。共有本科院校46所的广东,占高校数量的29%,这个占比,连全国的平均水平都不达到,是不是很尴尬?
本科院校数量比不过,再比比、院校。
广东全省拥有院校两所: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除外)
院校两所(除):暨南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加起来一共4所,占本科院校的比重是8%,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跟北京、上海更是差得远,甚至不如西安、武汉等城市。
在教育部公布的最新一期“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北京、江苏、上海分别以34所、15所、13所的数量位居前三,而广东省全省加起来只有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2所一流大学、3所一流学科)。即使刚才提到的湖北和陕西省,都各有7所入选。可见,距离一流水平的高等教育,广东仍然任重而道远。
广东经济发达,大量人才涌入,为何没有好大学?
仔细想来,广东作为近代中国人打开世界的窗口,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又涌现出一大批爱国华人华侨的教育捐赠,高校想不发展都难。事实也确实如此。
清朝末年,以两广总督张之洞为代表的一大批洋务派,在广东兴建学校,开办近代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广雅书院,可谓是拉开了近代广东教育事业的大幕。
民国时期,以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光华医学院为代表的一批国立、私立院校,在全国都能排得上号,此时的广东,是高校发展的*金时期。
年,新中国成立,各行各业亟待振兴,高校也是如此。民国时期的高校都是效仿英、美等西方国家构建的教育体系,学生接受的是西方教育理念,这自然不符合当时的大势。介于国内外局势特殊性,迫切希望能够把苏联的那一套高校体系照搬过来,彻底打破民国遗留的体系架构,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甚至是公立大学,都展开了一些列的院系大调整。
广东的院校,自然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广东省教育自古重文、法、商,清末的广雅书院首批开设课程就是经、史、理、文4门,这都是广东省学府的强势学科。我们以中山大学为例,看一组数据,观察调整前后的差距有多大。
第一次院系大调整:
中山大学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调出,组建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华南师范学院(即华南师范大学)
中山大学天文系由赵却民教授率领调往南京大学。
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陈国达教授率领全系师生49人调去湖南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
中山大学哲学系由系主任朱谦之教授率领前往北京大学。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由人类学系主任杨成志教授率领调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
第二次院系大调整:
中山大学的财经、*法各系分别调至武汉大学、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法学院等院校。同时学校图书馆原藏有前华南联合大学及广东法商学院所藏财经*法图书资料,全部调配给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法学院。
全国唯一的语言系由中山大学调整到北京大学,语言系主任王力教授带领全系师生48人整体迁出。
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划归中国科学院管理(现华南植物园)。
院系调整对整个中山大学的影响无疑是惨烈的,四分之三以上优势学科全部被“掏空”,分给了武大、中南财大、北大等学校,可谓是近代广东省高校发展的一个缩影。
整个广东省在“院系调整”中的区域划分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院系调整是按行*区域划分,当时是没有华南区的。湖南、广东、湖北、广西、河南、江西六省同属中南区,该区中心城市是武汉,而不是副中心广州、长沙、南昌和郑州,资源往武汉倾斜,那是自然的事情。
广东的经济发展,广东人的经商理念,也在困扰着广东高校
广东从明代就是贸易港口,同样从明朝开始下南洋,崇尚自由的因子骨子里就存在。
做官也好,经商也好,小贩也好,农民也好,大学生也罢,只要能赚钱都行,这很现实但同样也很朴实。
广东人信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哲学,各行各业都去尝试。想读书学习,有精力学,有兴趣学那就去学。那没有天分呢?没有就算了,也有其他的选择。
正是广东人的这种精神,才使得经济蓬勃发展。
未来有无数种可能性,任何变化,广东人都会坦然接受。
网络上有很多人说,广东人不会学习,不爱学习,骨子里是逐利的,所以才给广东“分配”了2所,2所。按照这种说法,河南省和江西省的人,都不爱学习,所以一所都不给他们?
广东省高校发展的另一个特点:职业技术院校发展迅猛,全国闻名,傲视群雄。
纵观年全国20强高职高专排行榜,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排名第一,高居榜首。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均上榜,占了四分之一。
广东人不唯读书至上论,读书改变命运没错,但不是不读书改变不了命运。读书是为了就业,只是一个手段,和做生意是一个道理,这或许就是广东省高职院校领先全国的原因之一。
如今,广东的高校发展也确实取得了不少的进步。东莞、佛山、中山、珠海等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样本,高校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中,港理工(东莞)、北京师范大学(珠海)等纷纷启动办学模式。
深圳,作为4个一线城市之一,多年的经费投入得来了如今的深圳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南方科技大学,别的不说,就录取分数线已经超过了部分城市的和。为何分高?呵呵,深圳大学的毕业生,出了校门就是工作,不管什么专业只要你考进来,还愁没有工作?兰州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大可不一样了,四年毕业了还要原地转一圈,看看有没有自己学的对口工作,要是没有,只能南下广东了。
拥抱经济是高校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经济实力最强的广东省依然是个“香饽饽”。相信在未来,广东的高校一定会拥有属于自己的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