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是充满文学气息的一座城市。
余光中先生曾在到访西安时说道:「长安是天下读书人的一个情结,只要想到长安,就会想到朝廷、庙堂、君王、国运等许多内容,我自己作品里就常常写到长安。」
王小波也曾说过:「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对我来说,这个世界在长安城里。」
每个文人心中,大抵都有一个长安梦。
作为有几千年文明积淀的古都,多少文人墨客曾在这里留下了千古名作。拿近代来说,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陕西就是公认的全国文学重镇。杜鹏程、柳青、王汶石、李若冰等都写下了中国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篇章。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陕西文学更是开创了一个*金时代,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叶广芩、高建群、冯积歧、吴克敬、京夫、程海、孙皓晖、文兰等都以各标一格的创作风格为文坛瞩目。新世纪以来,红柯、周瑄璞、王妹英等青年作家也不断崛起,不断展示着陕西文学的厚度与潜力。
除此之外,西安的老街古巷也氤氲着书香气息。
三学街,位于文昌门内西侧,历代的教育机构和高等学府都这在这里。唐朝时期,这里是皇城太庙所在。时至北宋,改为祭祀孔子的文庙;明成化年间,西安府学、咸宁县学和长安县学相继落成,围绕文庙形成了「一庙三学」的官学中心,三学街因此得名。
三学街因碑而兴,其中有一块特别的碑石——《西铭》,作者是北宋大家张载,碑文中刻有「民胞物与」一词。意思是,要把天地间所有的人事物都看作自己的兄弟,这一核心思想被后世誉为中国最深沉博大的仁爱精神。张载希望通过著书立说,教书育人来改变人们的思想,进而实现「道济天下,利济众生」的人生理想。于是,他辞官还乡隐居在关中横渠镇,每日开坛讲学,重新阐释儒家经典,研读天文历算,并带领学生下田劳作,经世致用,笃行践履之风,很快在关中一带弘扬开来。张载也因此被尊称为「横渠先生」,他的学术思想被称为「关学」。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横渠四句承载着中国文人最高的理想与追求,也影响了一代代关中子弟。明朝御史冯从吾效仿先贤辞官回乡后,便在家乡的老街上建起一座关中书院,之后成为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西北四大书院之冠。
这条街也因此得名「书院门」,书院门街口牌楼上刻着颜真卿所书的「书院门」三个字,牌楼两旁的楹联上「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
如今的书院门已经成为城墙根下文化气息最浓的市井街区,这条多米长的街道上,集中了近百家古香古色的店铺。随处可见书摊、字画,陶埙、木雕陶瓷等小物件。天朗气清,脚踩青石板街,走在透着阳光的大槐树下,闻着阵阵墨香,实乃「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好去处。
在这里常能看到文人墨客现场书写作画,彩粉速写、油画速写、硬笔书法都有。爱好这些的行家总能在这里搜罗到心仪好物,笔墨纸砚、字画篆刻、碑林拓片。文化气息浓厚到连招呼生意的招牌,都直接用毛笔写在卷轴上,挂在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