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巧思筑得万象新——西安建大以新型建筑模式助推高质量发展
“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20世纪50年代初,成千上万师生响应*和国家的号召,背起行囊,义无反顾地奔赴大西北。在这一背景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安建大)的4所母体院校的土木建筑、环境(市*)类系科整建制西迁并校,填补了西部地区本科学制建筑类高校的空白。
60多年来,西安建大形成了扎根西部、服务西部的文化传统,面向保护文化遗产、提升建筑安全性能和推进建筑节能等重大现实需求,积极开展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与汗水。
保护文化遗产守护民族根脉
“建筑学科除了工程上的发展研究以外,在文化传承方面也可以做很多工作。陕西是文物大省,我们在古迹遗址保护规划和遗址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的设计等方向上发力,贡献自己的力量。”西安建大陕西省古迹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60余载,默默耕耘。西安建大先后完成、主编了多部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重要著作和国家规范,完成*帝陵、汉阳陵、唐大明宫、汉阳陵博物馆等的保护规划、设计。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为更好地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合力,学校与陕西省文物局共建了陕西省古迹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强强联手,使其走向了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学科前沿,成为全国专业设计遗址博物馆并建成最多的单位,也是全国范围内遗址博物馆获得国内外奖项最多的单位。”该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该中心成立以来,已实施过数十个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要是问起印象最深、最特别的一个项目,这位负责人仍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汉阳陵。”
在汉阳陵遗址上做建筑,首先要考虑如何让建筑形式与遗址环境协调一致,如何与遗址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价值取得协调一致。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涉及到建筑的选址、形式、材料、色彩、高度,甚至周边环境,要求建筑既不张扬,又能体现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所以难度很大。
多次讨论后,研究团队决定将整个博物馆建筑置于地下,模拟封闭的文物埋藏环境,并有意淡化了建筑本体,既充分展示了遗址原貌,最大化展陈遗址信息,也为将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预留了空间,创造了国际古迹遗址保护的典范。
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该中心也对有志于此的青年学子敞开大门。西安建大研究生高建洁说:“通过学习、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我能够感受到穿越时空、直击人心的文化力量,会自发地思考如何将文化遗产更好地展示出来,让更多人欣赏它、热爱它,让历史和现在相衔接。”
结构工程为建筑安全保驾护航
“通俗来说,在工程设计的分类中,建筑设计对应的是建筑美不美观、好不好用的问题,结构设计对应的是建筑安不安全的问题,二者关系就像是人的外表与骨架的关系。而我们的工作,就是想办法让建筑的‘骨架’更坚固一些,更安全一些。”西安建大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朱丽华这样形容土木工程的日常工作。
那么,一栋建筑的“骨架”到底能坚固到什么地步?要获取准确的数据,除了复杂的推理测算,“实战”检验也不可或缺。“房屋、桥梁、隧道、地铁……各式各样的土木工程结构,我们都会评估它们在地震条件下的安全性,也会通过其他方式测试大风、火灾等对建筑的影响。”朱丽华介绍。
抗震、耐久性、可靠性……在交谈中,朱丽华频频提到这些关键词,对建筑安全抱有巨大的热情。而从机构设置、科研活动安排的情况来看,建筑安全也是土木工程学院的重点研究方向和热门话题。对建筑安全的追求,已融入到土木工程学院的文化底蕴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科研实践。
一方面,土木工程学院建立起完整的学科队伍,建成了我国西北地区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和研究中心,从设计、施工、检测评定与加固等方面编制、完善行业技术标准,完善建筑安全的相关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建筑安全也是他们开展工程实践与专利转化的重点方向。围绕建筑安全,近年来他们对宝钢、武钢、攀钢等23家大型钢铁企业的余项大型工业建筑进行了可靠性评定与性能提升。
“通过一系列改革,我们还推动一批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甚至走出国门。”朱丽华对此很是骄傲。通过专利转化新模式,土木工程学院利用科研成果孵化成立了4家公司,服务20余省市余个校舍加固、危旧房改造、文物保护修缮、特色民居等项目,实现经济效益10余亿元。此外,土木工程学院还深度参与阿富汗、塔吉克斯坦、黑山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地地铁、公路、铁路、隧道等提供技术服务,推动我国建设技术标准体系走向世界。
绿色建筑寻找生态宜居的“密码”
当前,随着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简约适度、低碳循环的绿色生活方式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同选择。而绿色生活方式的普及推广,不单单要依靠人们行为观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要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西安建大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是这样一支专注于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科研团队。长期以来,他们持续汲取传统地域建筑的智慧,结合现代绿色建筑科学技术,为人们提供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创造更加健康适宜的生活环境。
“所谓绿色建筑,就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使建筑的室内外空间更加健康、适用和高效。”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怡介绍,“绿色建筑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在节能环保、改善居住条件、推动城乡建设模式转型升级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绿色建筑这一概念还没有被正式提出的时候,这支科研团队的负责人刘加平院士就已经开始相关领域的研究。他意识到,随着人们的居住条件、居住品质的变化,建筑建造与运行过程中必将引发诸多环境问题,民用建筑室内空气品质、相关污染物排放等问题,都将成为全社会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