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秦始皇兵马俑探秘
TUhjnbcbe - 2021/5/15 23:31:00
北京哪里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秦始皇兵马俑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前言:00年前,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让中华民族第一次实现了统一。而帮助他完成这一丰功伟业的,是他手下那支无敌的秦*。幸运的是40多年前秦始皇兵马俑的出现,让我们可以一睹秦*当年的风采。现在去西安游玩的人少有不去看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当我们站在秦始皇兵马俑坑前,似乎眼前又能浮现出秦*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本文用以呈现这一旷世国宝的出土历程,带您细细品味秦兵马俑的传奇。正文:

年春,中国陕西省大旱,眼看着去年种下的秋小麦就要绝收,陕西省人民*府将抗旱保粮作为头等大事,紧急动员各级人民公社和各生产队生产自救。

当时在陕西省临潼县(今西安市临潼区)有个小村落,名叫西杨村,西距秦始皇帝陵只有米距离。这里土地贫瘠,地面上经常布满砂石,当地群众称之为石滩洋,农民们一直生活非常艰苦。抗旱命令下达到西杨村,生产队长(即村长)杨培彦和副队长杨文学一合计,决定带领村民们,在村南的乱石滩上挖井。这里常年以来除了长树,草都不容易长,在这里挖,不会破坏村里的农田。

说干就干,第二天,就是3月5日,西杨村的农民杨志发、杨彦信、杨全义、杨文海、王普智、杨新满等人,在杨培彦、杨文学的带领下,开始挖井。开始还挺顺利的,但不久,就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当挖到1米左右深的时候,发现有一些木炭;挖到米深时出现坚硬的红烧土块。大家有些纳闷:是不是挖到烧造砖瓦的窑上了?大家心里不免有些忐忑不安,唯恐又挖了一个没水的干井,一天的活就白干了。

打到四五米深时,突然挖出一堆堆瓦片样陶片,他们望向这些样式古怪、叫不出名字的“瓦片”,颇有点不知所措。不久,当挖出比较完整的一个陶俑头后,他们突然明白了,这些瓦片就是陶俑的碎片。“这是“瓦神爷”吧?”,传说解放前,这里就有人挖出过“瓦神爷”,后来还在村边建了个小庙供奉,大家都听村里老人说起过,多年过去小庙早已无踪无影了。没想到这次他们也挖出来了。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是凶是吉,据说当时还有人赶忙“呸”了三口唾液,把它们当成“天旱”的凶兆,是瘟神而避之不及。

这几位那时哪里知道,这哪是瘟神啊,这就是财神,后面几十年,他们村靠此发了大财,所有人都吃上了旅游饭,当地现在广为流传一句话就是“翻身全靠共产*,发财全靠秦始皇”。而且,挂着“秦俑发现人”的名头,各地游客过来都赶着和他们几位合影留念,这像当然也不会白照的。这口没打成的井,简直就是他们几个的印钞机。

由于不但发现了8个残破“瓦神爷”,还发现了砖铺地面、铜镞、铜弩机等,他们意识到这可能是个墓葬,于是停下了工程,向当地主管部门报告。这个未建成的井,也永远留在了兵马俑1号坑的东南角。大家进兵马俑一号坑大门后,记着往右走,就可以看到这个遗迹。

大家千万别以为这几个秦俑一面世,立刻就是轰动世界的发现,这里面的曲折情况,绝对超出大家的想象。秦兵马俑的横空出世,震惊世界,还有后继一系列人和事件作用的结果。

兵马俑的第一个关键人员是赵康民先生。年4月5日,时任陕西省临潼县文化专员的赵康民接到公社的“老赵,你快来,西杨村打井打出好多瓦人,头比真人还大,还有铜箭头、秦砖。”而此时,被挖出的这些文物已被弃置了8天,因为无人认识,一直无人问津。

赵康民跨上自行车立即出发,当天,赵康民和王进成、丁耀祖两位文化馆工作人员一路如飞来到打井现场。只见到井周围横七竖八放着陶俑的残肢,井口南壁保存完整,东壁两行通缝砖仍存,这应该就是一座陪葬坑。这时赵康民如此判断。第二天,他带着村民清理现场,又获得一些陶片、地砖等物后,用三辆架子车把文物拉回文化馆。

“半道出家,没有学历,没有文凭……”后来赵康民在《考古生涯》一书的序中曾回忆自己入行的经历,但这不能阻碍赵康民对考古的热爱,他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修复秦始皇兵马俑的人。拉回陶俑碎片后,他试着用树脂胶黏接、以石膏填补,经过赵康民的修复,到了当年6月份初,两个秦武士俑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模样:身高1.78米,身穿战袍、腰系束带、腿扎行藤、足蹬方口齐头履,双臂下垂,左手五指并拢,右手半握,拇指上翘。看着这么威武的陶俑,赵康民无比的欣喜。可是临潼县文化馆的馆长李耀亭斟酌再三,决定把发现秦俑的消息暂不上报,只是和县里一个主管的副县长电话里说了一下此事。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一九七四年,还在“文化大革命”中,社会秩序混乱,文物遭到破坏,有些地方不按规定,不经批准,自行“挖坟取宝”;有的农村生产队以挖掘古墓为“副业”,破坏历史文物;有的对于重要出土文物,严格“保密”,据为本单位所有,更有甚者据为个人私有,当时,这种现像是很普遍的。李耀亭觉得现在出土的这批东西到底是什么性质暂时说不清楚,而且现在上报了,也许自己就保不住这两个这么精美的陶俑了。这挖到“瓦神爷”消息一旦传开,说不定还给革命群众小将冲到馆里当“四旧”给砸了,不如先放在仓库里,等上级对出土文物有了新的指示再说。于是,两个修复好陶俑和其他的碎片一起,就躺在了临潼县文化馆的仓库中。所以,今天大家如果到临潼博物馆参观,可以看到两个秦俑,这就是赵康民修复的那两个,已经是这个馆的镇馆之宝了(目前国内现在有秦兵马俑原件的博物馆,还不到五个)。

李馆长暂不上报的决定,本来很有可能让兵马俑的问世再推后好多年。这时,第二个关键人物出现了。也是在当年6月,恰巧新华社记者蔺安稳回到临潼探亲,当他从在县文化馆工作的夫人处得知文化馆内有几件农民挖井时发现的大陶俑后,就跑到文化馆参观,一下子就给修复好的精美陶俑震撼住了。他和赵康民等交流后,立即自己跑到西杨村进行调查、访问,当看到近在咫尺的秦始皇陵封土堆后,他认定这就是秦始皇陵的陪葬俑。于是他回到北京后,写了篇《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的短文,刊发于年6月7日人民日报社的《情况汇报》第期上。这是关于秦兵马俑的第一篇正式报道。此文如下:

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

陕西临潼县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附近,出土了一批武士陶俑。陶俑体高一米六八,身穿*服,手执武器,是按照秦代士兵的真实形象塑造的。这批武士俑的发现,对于评价秦始皇,研究儒法斗争和秦代的*治、经济、*事,都有极大的价值。秦始皇陵周围以前曾出土过陶俑,但都是一些体积不大的跪俑,像这种同真人一样的立俑,还是第一次发现。特别珍贵的地方,在于这是一批武士俑。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了中国,而秦代士兵的形象,史书上未有记载。这批武士陶俑是今年三四月间,当地公社社员打井时无意中发现的。从出土情况推测当时陶俑上面盖有房屋。后来,被项羽烧焚,房倒屋塌,理藏了两千多年。这批文物由临潼县文化馆负责清理发描,至今只清理了一部分,因为夏收,发掘工作中逢停止了。临重县某些领导同志出于本位主义考虑,不愿别人插手,因此一直保守秘密,没有向上级报告。

秦始皇皇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是,并没有得到安善保护。生产队随意在陵园掘土挖坑,开荒种地。出土文物中的全属制品,有的竟被当做废铜烂铁销毁掉,一些石制、陶制物品则被丢来抛去。临潼县文化馆馆长李耀亭同志说,关于秦始皇陵的破坏情况,曾专门向陕西省有关部门打过报告,并建议成立秦始皇陵保管所,展出当地出土的秦代文物,对广大群众进行阶级斗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但是,报告送上以后,如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注意,蔺安稳写的这篇报道,在考古学角度看来是非常不严谨的,陶俑是不是秦始皇时期的?文中描述的俑上盖有房屋、被项羽焚烧等等此时没有任何考古学证据(现在媒体的文物报道大家看的时候要留个心眼,比如许多鉴宝节目的“专家”就靠不住),其他的事件描述与事实也差距颇大,但就是这么一篇有点经不起仔细推敲的文字,一下子在中央掀起了轩然大波。

这时对发掘兵马俑起到极为关键的一个人物出现了,这就是江青。江青看到这篇内参,立刻被“儒法斗争”、“本位主义”、“保守秘密,没有向上级报告”的字眼激怒了。那时的中国,正轰轰烈烈的开展一场“批林批孔”运动,批孔就是指批判“孔老二”(孔子),领导者正是江青。就在不久前,有一批红卫兵小将去曲阜砸“三孔”(孔府、孔林、孔庙)时,结果“三孔”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干预下被保护下来了。而秦始皇,正是由于当年“焚书坑儒”的革命表现,被树为“批孔”的正面典型。江青看到文章中的这些字眼,立刻怀疑是周总理领导的国务院有意隐瞒了秦始皇陵的重大发现,好不让自己宣扬始皇帝所代表的“法家”丰功伟绩。

怒不可遏的江青不敢直接去找周总理,她立即打电话给姚文元,让姚转告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对临潼某些领导的做法要严加追查。姚文元立即向国务院分管这项工作的副总理李先念转达了江青对此事的态度。李先念副总理给搞了个莫名其妙,赶忙表示立刻处理。李先念还在想是不是国家文物局没有报上来,结果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对此也是一无所知。这时面对一路追下去都是不知情的情况,李副总理也是真没了脾气,于是将新华社的《情况汇报》转给国务院分管文物工作的吴庆彤和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并写了一个批文,要求他们二人会同陕西省委立刻采取措施,保护好这一重要文物。

所以说秦始皇陵兵马俑不愧是镇国之宝,一出场的架势就是轰轰烈烈,文物部门还不知道,消息却直达国家最高级别的领导层。其实翻开中国近代史,中华文明似乎有天佑:年八国联*攻占北京,人民对自己国家民族看不到希望的时候,“甲骨文”横空出世,展示了我们的文明之源远流长;年抗日战争,国家生死存亡之际,重宝“司母戊鼎”现身,预示必将鼎定河山。年,国民经济面临崩溃国家高层动荡不安,这一批年前的甲士又出来护佑中华。所以笔者私下有点迷信的认为,国宝,都是有灵*的。建议一般的普通人千万别去收藏国宝级文物,用行内的话说就是“镇不住”,晚清收藏甲骨文和四大国宝青铜器的那些收藏人,如王懿荣、刘鹗、端方、潘祖荫、刘铭传等人,原来事业家境都如日中天,收藏国宝后结局都不是太好。

国家文物局赶忙派了文物处的老处长陈滋德飞赴西安,处理相关事宜。陕西省委全力配合,很快由国家文物局、中科院考古所、陕西省的文物部门组织的专家学者们一起到了西杨村,在陶俑出土现场,这些国家级的专家们仔细勘察后认为,这些俑的年代、性质、坑的大小规模等等关键情况,都是不清楚的,鉴于事态重大,决定报请国务院和国家文物局批准,委托陕西省组织考古队进行考古发掘。这份报告上去后,由于并不是各级*府有意隐瞒,似乎江青同志的气也就消了一些。

陕西省不敢怠慢,很快成立了考古发掘队及发掘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成员有:陕西省文化局局长于哲吉,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主任延文舟,文管部负责人杭德洲,临潼县委宣传部长张志超,临潼县晏寨公社*委书记傅永仁,下和生产大队(辖西杨村)书记和茂林。领导小组的职责是组织、协调解决发掘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考古发掘队的成员有:袁仲一、屈鸿钧、崔汉林,赵康民等4人,袁仲一为队长。这已经是当时陕西地方能派出的最强队伍了。那时的陕西考古所,可不像现在这样兵强马壮。这里面有几个是北大考古培训班出身,大家的学历也普遍不高,而其中学历最高的研究生毕业的袁仲一先生,虽然已经干了十几年考古,却是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

袁仲一先生当时正在发掘唐高祖李渊的堂弟李寿墓,还没完全结束,就被紧急征调过来担任发掘队的领队。面对自己刚发掘出来的无比精美的李寿墓壁画、石椁等,袁先生虽然恋恋不舍,还是赶忙踏上了去临潼的汽车。

路上,这些考古队员大致了解了一下文物出土情况,大家初步判断是一处俑坑,由于过去秦俑出土很少,业界甚至怀疑过秦有没有陶俑陪葬,所以大家觉得就算是秦俑陪葬坑,应该规模也不会太大。于是每个人都做好了奋战二星期,然后就再回去各忙各自的现有项目的打算。只不过袁仲一是万万没想到,他原打算的半个月,后来变成了一辈子。(袁仲一后来担任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直至退休)

年7月15日,考古队进驻西杨村考古工地。第二天所有队员考察环境,安排民工、后勤工作。7月17日,考古队正式开始对俑坑进行勘探和清理。首先对已暴露的遗迹、遗物进行文字记录、绘图、照相,然后在原来已挖掘部分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清理。清理的范围南北长16.85米、东西宽7.85米,距现地表深.7-4.5米,到7月底已清理出陶俑10余件。

这时,袁仲一发现了一个问题,除俑坑的东边壁已局部清理出外,其余三面他找不到坑边。为了寻找坑的边缘,除了安排专人去勘探外,袁仲一将主要人手从8月1日起又向周围扩大清理范围,这一次清理的面积南北长4米,东西宽14米,计平方米。到10月底工作暂告段落,这次共清理出陶俑、陶马60余件,还有一些建筑遗迹。但是,他还是没有解决关键问题--俑坑的大小还是不知道,袁仲一心里一片迷惘。

兵马俑出土情况图片来源发掘始末(袁仲一)

虽然中央催的不是那么急,但这么久了,连坑的规模都没搞清楚,有点交代不过去,心里没底的袁仲一只好如实向上级汇报。于此同时,袁仲一开始改变以发掘为主的工作办法,将主要力量用于勘探坑的规模,开始派人用洛阳铲拉开了一个点一个点的勘探,试图勘探出坑的边缘。

接到报告陕西考古所的领导们也懵了,别说中国没见过这么大规模的陪葬俑坑,世界上也前所未有,这发掘了3个月,连边都没找到。可是所里第一次派了五人,第二次派了三人,自己已经弹尽粮绝了,没办法,请外援吧。于是,年11月日开始,在西北大学考古专业刘士莪教授等五位师生的支援下,在上述清理地方的北侧又开了三个试掘方,面积为69平方米。

这时袁仲一的勘探队可吃了苦头了,他们采用间距米一孔的办法向四周勘探,可无论他们怎么打,洛阳铲带上来的信息都是,地下有迹象,而面积越勘探越大,似乎永远找不到头。这时,有队员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考古知识不扎实,是不是自己搞错了,把无用的信息当成文物信息了。可是信息总是这么明确:一般深1米左右即见红烧土,深米左右见被烧毁的坑顶上部的棚木炭迹,深3--4米见陶俑的残片。

勘探队的突破在于一个偶然,当地下和村有个叫和万春老人对考古队员说:“他十三四岁时,父亲在地里挖井,发现一个像人一样的怪物贴在井壁上,井里的水很满。然而过了两三年,井里的水竟然没有了,父亲认为是怪物把水喝了,淘井时把怪物挖出来打碎了。”

考古人员又惊又喜,在和万春老人的指引下来到他父亲挖井的地方,经钻探,果然在距现地表5米深处发现陶俑的残片。这里东距考古队正在发掘的试掘方已经约米!于是大家把自己的试掘方与和万春父亲挖井处连线,进行勘探,果然连接在了一起,这样,再以这两处开始找边,工作量就小多了,大家一下精神振奋起来。

这样,袁仲一们经过约十个月艰苦细致的考古勘探和试掘,到年6月,基本上摸清了俑坑的范围及其形制。它是座东西长30米(包括东、西两端门道)、南北宽6米(不含门道),距现地表深4.5-6.5米,面积为平方米的大型陪葬坑。根据试掘方内已出土陶俑、陶马排列的密度推算,坑内共埋藏有陶俑、陶马近6件(注意,这只是估算数据,由于没有完全发掘,真实数字是无法知道的)。这就是赫赫有名的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坑。

秦始皇陵1号兵马俑坑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袁仲一看着自己画出的勘探地图,心里是又惊又喜。喜的是规模如此巨大,埋藏的陶俑、陶马和随葬兵器如此之多的巨型陪葬坑,在中国和世界考古史上都是首次发现。惊的是就是给自己现在再多10倍的人手,自己10年也清理不完这个陪葬坑。他想来想去,还是先给省考古所打了发掘情况的汇报。

这时,袁仲一已经明确这是秦始皇的陪葬坑,考古学证据此时相对已经比较充足:他在俑坑发现了刻有秦始皇纪年铭文的出土铜兵器,比如有秦始皇三年吕不韦戈,秦始皇十年寺工戈等等。吕不韦是秦始皇时代的相邦,由于秦后来实行的“物勒工名”制度,由其督造的兵器上会一律刻上“吕不韦造”,而吕不韦时期的秦王,只有秦始皇一人。而寺工正是秦国制造兵器的中央官署机构。兵马俑坑地上铺的地砖与在秦始皇陵园发现的形制、砖色和局部纹饰一模一样。最重要的一点,这么宏伟的陪葬坑,中国历史上看只有秦始皇才能拥有。

年6月,考古队把一号兵马俑坑的范围、形制和内涵等问题基本勘探清楚后,即开始整理发掘和钻探资料,8月初向陕西省文化局汇报。陕西省文化局接到袁仲一的汇报后,也没有了主意,出土了这么多精美的陶俑陶马,还有这么大的俑坑怎么处理,是继续发掘还是就地掩埋保护,他们觉得做不了主。于是上报给陕西省省委,省委也不敢怠慢,将相关情况汇报到国家文物局。

于是,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的桌面上,就有了一份较为详细的当时1号坑的情况汇报,王冶秋的难题在于怎么处理这么巨大的发现呢?一方面,王局长被这么宏大精美的文物所震撼,另一方面,王局长想到江青同志这么关心秦始皇兵马俑的事情,上次还因为“瞒报”事件发了这么大的火,自己为国为民,也应该把这件事处理好。

当时正好主持国家科技工作的聂荣臻元帅和王冶秋碰面,王局长就把秦始皇陵兵马俑坑考古的重大发现,向聂帅做了汇报,聂荣臻元帅当即就表示这么大的一个*阵,应该建一个博物馆保护起来。王冶秋有了老帅的支持,心里有了底,先后向谷牧、余秋里两位副总理做了汇报,并呈交了根据聂帅提议建立兵马俑遗址博物馆的报告。两位副总理一致表示赞同,又把报告提交国务院办公会议上讨论。会议由李先念副总理主持。通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建立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并初步决定由国家拨款万元,作为当年国家一项重要的建设工程。这在当年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国家那时太穷了,能拿这么一大笔钱出来建博物馆绝对是牙缝里挤出来的。

年8月6日,王冶秋飞抵西安,召集陕西文物考古及建筑设计部门有关人员的会议。会上王冶秋传达了国务院关于建立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决定,要求一周内把初步的设计蓝图搞出来由他带回北京,并要求考古队进一步落实俑坑的边界及陶俑的分布情况,为博物馆的基建工程和今后的全面发展提供确切的资料。

8月7日晚,又在西安人民大厦开会,研究设计方案的大体结构、用材和造价。最后基本确立了第一号方案(房内无立柱方案):

面积:18平方米。结构:75米跨度,钢材吨。造价:每平方米元,共88万元,加上钢材价总共万元。

但最后陕西省上报的时候,由于考虑预算不能超过50万元(过了这个数字,就需要上报*治局批复),采用的设计方案将俑坑两头的坡道不包括在大厅基建中,投资45万元。所以目前大家去看一号坑展厅,是一个并不完整的坑,考古发掘表明,一号坑有门道0个,俑坑东、西、南、北四周各有五个,其中,东端的五个门道,通长14.75—15米,宽4.8—6.6米。距现地表深0.6—4.5米。

现在一进门面对我们兵马俑*阵前,原来是有一个15米长斜坡通道通往地面的(当初秦人设计通道是为了秦俑*队可以鱼贯而出),这个通道被压在展厅入口的门下面了,我们所有人都再也看不到了。同时,南北两侧和西面的类似通道也被三边的墙壁压住,所以这是一个永久的遗憾了,而且这个大厅现在就算国家有钱了也很难再改造。

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国家文物局关于建设“秦始皇兵马俑遗址博物馆”的申请,并于年5月正式开始动工。这期间,袁仲一们停止了对俑坑的发掘,积极配合工程建设工作。

在一号展示大厅动工前,为确保施工过程中文物的安全,大家把原来在发掘坑内已揭示出的文物重新用土盖上,并加上适当保护措施。所以,现在1号坑东南角是发掘了两次的。接着,考古队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寻找新的兵马俑坑上来。当时几位考古队员在一起推想: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讲究均衡对称,在秦始皇陵的东边发现了一号兵马俑坑,那么在秦始皇陵的西边、南边、北边,是不是还会有二号、三号、四号兵马俑坑呢?根据这个思路,袁仲一把考古队员分成两个小分队,在秦始皇陵的四周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参照一号俑坑距秦始皇陵1.5公里的数据,他们同样在陵墓的另外三侧1.5公里处开始用洛阳铲打钻探孔,结果打了一个多月一无所获,基本排除了另三面还有俑坑的可能。当时的他们并不知道,在年4月,在秦陵东南侧外城以内钻探发现一座总面积1万余平方米的随葬坑,其规模超过秦俑一号坑,后来试掘显示这是一座埋藏石铠甲和石胄的坑。

年4月1日,突如其来的一个重要信息把袁仲一们吓坏了:建筑工人们在配合博物馆建设进行地基钻探时,在一号兵马俑坑的东端北侧发现地下的土质较坚硬,疑是夯土。考古队的人员赶忙都赶过来全部集中到这里进行钻探。4月3日,果然又发现了陶俑的残片。

发现夯土和陶俑残片的地方,与1号兵马俑坑相距不远。这时考古人员的心情既兴奋,又开始忐忑不安起来。

现在必须搞清这是一座新的俑坑还是原本就是一号俑坑的一部分?如果是新的俑坑,那么它和一号俑坑是不是在地下是关联的,如果关联,原有的展厅设计方案也必须推倒重来。如果是原来一号坑的一部分或者有关联,那么由于考古队的疏忽而没有把一号坑的范围搞清楚,这就是考古队的重大失误。当时袁仲一和几个队员在一起私下商议,都非常后怕,觉得工程已经开始动工了,是第二种情况造成国家财产的重大损失,搞不好哥几个都得去蹲监狱。

为了解决疑问,考古队以新发现陶俑残片处为基点向周围扩大钻探。经过半个多月的艰苦工作,到年5月10日,基本上摸清了俑坑的情况:坑的平面呈曲尺形,坐西面东。东西长14米(包括门道),南北宽98米(包括北侧门道),距现地表深约5米,面积约6平方米。东边有四个斜坡形门道,西边有五个斜坡形门道,北边有两个斜坡形门道,南边没有门道。此坑位于一号兵马俑坑的东端北侧,两坑相距0米,是与一号坑不相连的又一座新的兵马俑坑,于是将之编为二号兵马俑坑。为了保险起见,也为了进一步了解二号坑内部的结构和埋藏情况,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考古队于年5月至年8月底进行了二号坑的局部试掘,这就是二号坑的第一次试发掘。

他们先后共开了19个小型试掘方,在试掘方内共出土木质战车11乘,拉车的陶马67匹,骑兵的陶质鞍马9匹,骑士俑3件,跪射俑、立射俑等各类武士俑19件,青铜兵器和车马器等共件。之后,考古队根据试掘方内陶俑、陶马的排列密度推测,二号坑内共有陶俑、陶马余件。二号俑坑与一号俑坑相比较,其面积比一号坑要小,陶俑、陶马埋藏的数量也比一号坑少,但二号坑的骑兵俑是一号坑所没有的。搞清二号坑的性质后,当时也进行了回填保护。这次的试发掘其实损失也特别大,二号坑的陶俑原来的颜色保留较好,这次的发掘中,出土几分钟,彩色的陶俑就变成灰色了,所以在汲取教训后,后来采用了新技术,80年代的发掘才使我们在博物馆看到彩色俑。

当考古队进行二号坑的试发掘时,另外抽出人力继续在周围地区钻探,希望能够再找到新的俑坑。当时分析:一号坑的东端北侧有二号坑,那么在其西端北侧也应该有个坑,这样在布局上才较合理。根据这一推断,就以此处作为重点钻探区。一号坑的西端北侧是一片石榴树和沙果树林,地面上堆积着很厚的砂石层。年5月初,考古队开始钻探,因地下砂石层很厚,探铲钻不下去,于是就先把砂石层挖除,然后钻探,工作十分艰辛。5月11日,在一探孔内发现五花土(即人工动过的土层)!继续往下钻探,待探到5米深时,又发现了陶俑的残片。经过-段时间艰苦的工作,到同年6月初,就把坑的情况探查清楚了,发现这是一座特别小的坑,并将之编为三号兵马俑坑。至此,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现在展示的三座兵马俑坑被全部发现了。三号坑与一号坑相距5米,东距二号坑10米。坑的平面呈“凹”字形,坐西面东,东边有一条斜坡形门道。三号坑的面积较小,东西长8.8米(含门道长),南北宽4.57米,面积约50平方米。三号坑由于较小,后来全部揭露,这也是目前能够看到完整形制的唯一兵马俑坑。

三号兵马俑坑发现后,由于二号坑和三号坑中间还有一大块空地,袁仲一觉得还不死心,想再找个兵马俑坑,就继续把砂石层挖除,然后用洛阳铲钻探。经过近半个月的勘探,发现又是个人为挖掘的遗址坑,编为四号坑。

秦始皇兵马俑坑总平面图图片来源笔者摄于《中国考古学》插图

四号坑的南半部的边线已遭后期破坏,北半部边界清晰。复原后坑呈南北向的横长方形,东西长48米,南北宽75米,距现地表深约5米,面积为平方米。根据出土的瓦片判断,时代属于秦。但坑内堆满了淤泥和淤积的砂石,未见陶俑、陶马及木构的建筑遗迹、遗物,坑底也未见砖铺的地面。这一奇怪的现象令人茫然,不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后来四号坑未进行发掘,大家到博物馆是看不到这个坑的。

四号坑位于一号坑的中部北侧和二、三号俑坑之间。有此坑则俑坑的整体布局比较完整,无此则空缺一块,不成体统。袁仲一认为,古代的*队一般分为左、中、右三*加上一个指挥部。如果说一号坑是右*,二号俑坑是左*,三号俑坑是指挥部,惟独缺少个中*。而四号坑所处的地点正应该是中*所在的位置。因此袁仲一后来认为四号坑应是未建成的中*,并以此观点发表过大量文字。

写到这里笔者记得自己去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参观的时候,一路听到导游在解说:“为什么兵马俑是三个坑呢?因为代表古代的三*。”笔者当时真想踹这些导游一脚,你们见过用指挥部当中*去冲锋陷阵的吗?那不是直接把统帅送给别人当俘虏吗?秦人仗不要打就失败了。不过笔者对于袁仲一认为的未建成的4号坑为中*而秦俑代表三*的说法也不大同意,从1、号坑*种编成来看,这是一只完整由前哨、主力中*和后卫组成的部队,未建成的4号坑有可能是一只后卫部队,这是完整的一整支*队。关于秦俑部队的编成情况这个我们后文再说。

前面说过一号俑坑于至年试掘后,不久即全部回填,开始在俑坑上建造遗址保护大厅。至年4月底,大厅的主体工程基本竣工。大厅东西长04.5米,宽70.4—7.5米,厅顶至俑坑底部高1.9米。大厅的四周及顶部设有采光窗,沿俑坑的四周设有参观廊。其建筑体量之大、规模之宏伟,可谓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文化遗址保护大厅。就是当时国家没财力没技术再安装一个中央空调系统,所以现在游客们夏天去参观一号坑,往往变成一次痛苦的桑拿之旅。

于此同时开始筹建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年月3日陕西省革命委员会文化局任命杨正卿、朱中安、刘最长为筹建处领导小组成员,杨正卿为组长兼*支部书记。年5月6日陕西省革命委员会文化局陕革文发(78)69号文通知:(一)从年6月1日起,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筹建处改为筹备处。将原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秦俑考古队并入秦俑博物馆筹备处统一领导。(二)筹备处内目前可暂设*工、发掘修复、基建、办事、研究、接待组。(三)发掘修复工作于年6月1日由杭德洲、柴忠言负责。并经兰州*区批准,调47*一个加强连帮助考古工作一年。


  

大家注意,此时考古队进行了改组,划归为秦俑博物馆筹备处领导,对外仍保持秦俑考古队的名义。并指定杭德洲负责组织一号兵马俑坑的发掘。而杭德洲并不是陕西省考古所出身,这为一号坑后来的野蛮发掘埋下了隐患。

这时大厅的主体工程竣工后,国家文物局及陕西省委、省*府的领导都很高兴,要求立即组织考古发掘,争取建国30周年大庆时对外开放,为30年国庆献礼。这就坏了事了,考古发掘是一项科学工作,如果变成一项*治任务,再加上对考古工作不那么专业的领导,那就和盗墓没什么区别,很多重要的遗迹现象就荡然无存了。

杭德洲根据国家文物局及省上领导的指示精神,制定了发掘规划:把一号俑坑划为0×0米的7个探方。发掘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把7个探方上层的堆积土清除。第二阶段,清理俑坑上层的棚木遗迹及下部的陶俑、陶马。第三阶段,进行细部清理,同时提取陶俑、陶马残片进行修复。争取于年10月1日建国30周年大庆时,能有部分陶俑、陶马清理出来,并修复好后对外公开展出。那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将正式建成对外开放。

这时发掘任务十分艰巨,时间又非常紧迫。考古人员力量不足,就把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筹备处部分业务人员抽调出来参加考古发掘,又从下乡的知识青年中招收学员进行培训,先后举办了三期考古训练班,共培训学员60人。清理俑坑上层的表土,土方量极大,需要众多的劳力。为解决这一问题,经省上主要领导出面,请兰州*区调四十七*一个加强连(计百余人)前来帮助工作。

发掘前的准备大体就绪后,年5月8日开始对一号俑坑正式发掘。首先清理俑坑上层的表土。解放*每10人一组负责一个探方的运土工作。每个发掘方由一名业务干部和一名技术工人负责业务指挥,并随时观察和处理俑坑填土中可能出现的遗迹、遗物。整个工地上共十余个发掘组同时动工。解放*都是年轻的小伙子,热情高干劲大,工作进展很快。到年3月底,已把7个探方中的0个探方上层的表土清除掉,来到了俑坑上部的棚木遗迹层。而工作进度大的,已经开始进入俑坑。

这么快的进度,尤其是再往下清理就要接触到遗迹、遗物,发掘质量完全不能保证。年3月份,当时的中国考古掌门人考古所所长夏鼐先生到现场看过之后,目瞪口呆。他心急如焚,立刻去找陕西省委,要求立刻停工,更换发掘领导人。在他的坚持之下,陕西省委被迫决定现场施工于年4月停工1个月,对前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我们真的要感谢夏鼐先生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尽管我们可能因此无法看到一号坑的全貌了,但我们民族这一笔巨大文化遗产,还是得以保留下来了。

很快,由*景略、马德志、石兴邦三位先生,根据中央的指示和陕西省委的要求,到秦俑考古工地检查工作。在工地上住了一个月,逐个探方翻阅文字记录、图纸、照片,并下到发掘方内进行细致检查。经过1个月的调整总结,在各方博弈之下,最终决定更改原有方案,缩小发掘范围,集中力量清理一号俑坑东端的5个探方,这其中就有3个属于原来试掘后又回填了的探方。这5个探方发掘出的土不再倾倒到外面,而直接用于掩埋后面已经发掘到遗迹层的个探方中。

这时已不需要太多的劳力,所以让解放*撤离了考古工地。此项工作是从年5月开始,至9月底结束。一号俑坑东端原来试掘的3个探方内的陶俑、陶马已全部清理出来,计出土战车6乘,陶俑、陶马件,及大量的青铜兵器和车马器。陶俑、陶马出土时均已破碎。发掘出土后及时提取修复,用10个修复组同时开展工作。至年9月底共修复陶俑、陶马三百余件。一一放回俑坑内按照原出土的位置进行复原陈列。开馆后,考古队继续对俑坑东端5个探方做细部清理。到年9月底,对5个探方的发掘结束。这期间又出土战车乘,陶俑、陶马件。前五个方共出土战车8乘,陶俑、陶马件,各种青铜兵器(其中大部分为铜镞)及车马器约4万件。

所以,现在大家到兵马俑一号坑去看到的,主体就是这第一次发掘的结果,也就是前5个探方加上后来第二次发掘的五个方的情况,后面俑坑被掩埋了。一号坑一共有三次发掘工作,这三次发掘加上二号坑和三号坑后来出土的陶俑,总出土数不到,前几天看到张国立先生在《国家宝藏》兵马俑那期节目上,张国立先生动不动说八千陶俑陶马这个数字,笔者是十分愕然的,这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中央台的节目还是应该严谨一点。

叶剑英元帅题字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同年10月1日,一号兵马俑坑遗址大厅的考古发掘现场对外开放。这里还有个小知识:年4月9日,当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委副主席的叶剑英元帅来到了秦俑坑发掘工地。因为这是第一位来视察的国家领导人,而叶剑英元帅又是当时*队的领导人,所以筹建处领导请求叶帅为博物馆题写了馆名,我们现在看到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这几个字,就是叶剑英元帅所写(郭沫若也有题字,后来未使用)。

至年,秦俑的试掘、钻探是在封闭的情况下进行的,没有向外界公布任何消息。年7月1日,新华社首次向全世界公布了秦始皇陵发现兵马俑的简短消息,立即在世界上引起轰动。年5月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播发了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参观兵马俑坑的消息。从此再也挡不住外国各大新闻媒体及来访贵宾要求采访、参观的压力。尤其是年4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刊发了奥黛丽·托平写的《中国第一个皇帝的*队—令人难以置信的发现》后,秦俑考古工地对世界封闭的局面,再也无法维持。在建设过程中,先后来现场参观的人就很多,其中比较显要的贵宾有:年9月法国总理希拉克。年4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日本法务大臣古井喜实;7月,菲律宾总统夫人伊梅尔达·马科斯;8月,美国参议员杰克逊、美国副总统蒙代尔:9月,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卢森仲堡大公让等等。这次正式开放后,到中国的贵宾,几乎没有不来参观的,这也导致原来西安的另一家遗址博物馆“半坡博物馆”被冷落了,让人觉得有点可惜。在笔者看来,半坡的历史价值,是超过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不过当地的*府和老百姓是发了大财的,据统计现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门票收入一年就有10亿元,这笔钱笔者不知道是怎么分配的,估计陕西考古所会分到不少,所以对中国考古事业是有帮助的。

一号坑参观大厅建成后,现场发掘条件极大的改善,所以年4月,一号兵马俑坑的第二次正式发掘启动,准备重新发掘5个探方,结果,这次发掘在年初就草草收场。导致这次发掘失败的原因,就是轰动全国的“将*俑头被盗案”。

发掘到一半停工的第二次发掘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案件经过大概是这样的:

临潼县康桥乡湾里村青年农民王更地,被火车站客运员权学力说动,认为从秦俑坑中搞一个俑头就是几十万,一夜之间能发大财。当时王更地和秦俑考古队的临时工简七一认识,简在接待王更地的两次来访中,无意间讲述了隔壁一排房子是秦俑修复室。

年月17日夜晚,王更地携带作案工具。冒雪来到考古队北墙外,窜至南边一排平房的房门外,用螺丝刀撬开门锁,溜进房内,偷摸到一个俑头,迅即从房内走出,翻越围墙逃走。并在临潼火车站北部林中的一坟堆旁挖坑将俑头埋下,上面再用大雪覆盖。

月18日晚,王更地将俑头挖出装在一纸箱内,带到临潼权学力的宿舍,后又转移到车站的一平房内藏匿。十余天后,又转至临潼县客运公司行*科干部张传秀的住处。由张积极联系买主。张找到西安美丽华大酒店筹建处临时工唐轲,请其代售俑头。4月9日,王更地、张传秀将俑头送到唐轲家中。双方议定:俑头卖价7万元,如唐能卖到万元,王、张也只要7万元,其余归唐所有。

5月中旬,唐轲让西安北新旅社经理孙振平为俑头代寻买主。后来孙振平又让长期住在北新旅社的不法分子樊春梅帮助销赃。经过月余紧锣密鼓的暗地串连推销,终于找到了买主。6月17日,正当案犯唐轲、孙振平、樊春梅在北新旅社出售将*俑头时,被公安机关抓获,接着又将王更地、张传秀、权学力抓捕归案。

年7月日,将6名案犯逮捕。8月16日。西安市人民检察院向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经法院公开审理,于10月7日做出一审判决;王更地(1岁),以盗窃罪被判处死刑。权学力(3岁),以盗窃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唐轲(43岁),以投机倒把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张传秀(33岁)、孙振平(9岁)、樊春梅(46岁),以投机倒把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13年、10年、8年。上述案犯不服,向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10月15日,省高级法院经审议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王更地被枪决。所以说国宝普通人碰都不能碰,收藏都镇不住,你盗窃不是自寻死路吗?

盗窃案犯虽然落入法网,但整个案件暴露出了考古队工作不细致,管理松散的巨大问题,所以这次发掘被紧急停止了。

当时的责任是这次发掘的领队王学理先生承担的,但估计王先生对此是有意见的。我这里摘录一段他的博客,大家自己品味吧:

年,月17日,朋友们聚会。席间,大家议论年“秦将*俑头失窃案”事故责任处分不公。石兴邦先生说:“你们不知道,丢失俑头的责任,省文物局清楚的很!王文清局长找我谈话,说:‘叫王学理别再追查责任了,再追就追到杭德洲的头上了。怎么?能处分文物局吗!算啦,叫他(指的王学理)先承担上,他还年轻’。

王学理立即应声道:“石先生,你这可是第一次给人说的啊!”

石:“对”。

这一停就是二十年,直到年,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才启动第三次发掘。

年的发掘是兵马俑一号坑第二次发掘被叫停0多年后的第一次系统规划的考古发掘,有着清晰的考古目标。更为特殊的是,发掘期间对中外人士开放现场,游客照常参观。这种边发掘边开放的形式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不仅可以让人们看到各种遗迹遗物出土时的现状,而且可以使人们了解考古发掘的过程。这也是笔者觉得1号坑历史上最科学的一次发掘工作,这次出土了陶俑件左右。

兵马俑出土情况图片来源发掘始末(袁仲一)

第三次科学发掘的成果是非常多的,比如他们在清理陶俑时发现了彩绘。有意思的是第三次发掘的执行领队许卫红女士是一个特别可爱的考古学家,她写了一本《说说秦俑那些事》,用通俗、生动又精准专业的语言记录第三次发掘一号坑的林林总总,讲了与秦俑相关的社会历史。笔者也是特别喜欢她,她在微博上的名字是“探方里的资深美人”,大家有微博可以
  

从秦俑坑出土的陶俑头部的饰物来看,*吏俑、御手俑和部分车右俑则戴冠。冠成为秦俑坑中出土陶俑身份高低的主要标志之一。一般头戴单板长冠者,为下级*吏俑,头戴双板长冠者,为中级*吏俑,头戴双尾鹖冠者,为高级*吏俑(将*俑)。


  高级*吏俑

表示高级*吏俑身份的鹖冠,是由冠头、冠尾、冠室、冠带四部分组成。鹖冠头近似方形,为一双重的折叠平板做成。冠尾分为双歧,左侧一枝呈“S”字形卷曲,右侧一枝呈螺旋形卷曲一周,为喇叭口状。冠尾下面连接冠室,冠室呈长方槽形,两端各刻有一圆饼形薄片封堵。发髻的顶部罩于冠室内。有一环形带,后攀于脑后的发髻上,前边压在冠头上,环带的左右两侧各系一条长带,顺着面的双颊下引系结于领下,带尾垂于胸前。秦俑坑出土的高级*吏俑以及始皇陵封土西侧出土的铜车马上的两名御手俑均戴此冠。


  下级*吏俑

长冠是下级*吏俑、中级*吏俑、御手俑和部分车右俑以及秦陵封土西侧一大型马厩坑出土的圉师俑所戴。它的形状如板,状如鹊尾,统称为长冠。下级*吏俑、御手俑、车右俑和圉师俑的长冠形如梯形板状,尾部有冠室,前面冠带用以缚冠;中级*吏俑的冠形与下级*吏俑、御手俑和圉师俑冠形相似,只是在冠板的中部有一条阴刻纵线,表示双板长冠。


  铠甲武士俑

介帻为部分铠甲武士俑所戴,其形如圆丘,顶部略偏右侧,凸起呈圆锥形,下部好似覆体。戴时前至发髻,后至脑后,左右至耳根,基本上把头发和髻全部罩在帻内,所以和冠根本不同。帻的后缘上大都开有一个三角形叉口,叉口两侧各有一条组带,这两条组带互相绾结,使帻紧束头上。帻质地似乎轻软,犹如单层帛作成。据现存的颜色痕迹可知,帻大都为朱红色。
  

骑兵俑

弁则是骑兵俑的标志。先把头梳成六股宽辫形扁髻贴于脑后,再戴上弁。弁的形状如覆体,冠赭色,用朱红色绘着三点一组的梅花形散点式纹样布满弁体。弁的后面正中绘有一朵较大的白色桃形花饰。冠上无折纹,质地似乎硬制,似为皮革制成。弁似为秦代骑兵专用。

、甲衣

秦俑的服饰、甲衣的种类繁多。将领的服装和一般战士的服装不同,骑兵的服装和步兵、车兵的服装不同。而将领的官阶又有高、中、低之别,其服饰随之亦异。甲衣塑造得逼真,甲片的编缀方法:上旅的甲片固定,下旅及肩部的甲片活动;上旅的甲片上片压下片,下旅的甲片下片压上片;前胸的甲片中间向两侧依次迭压,背甲则与之相反。这样便于弯腰、挺胸和举臂。

跪射俑装束图片来源笔者摄于南博特展

秦*中的甲衣有多少种呢?就秦俑所表现的来看,可分为6种:御手甲衣、骑兵俑甲衣、高级*吏俑甲衣、中级*吏俑甲衣、下级*吏俑甲衣、武士甲衣。
  

带甲武士俑图片来源笔者摄于南博特展

武士甲衣形制最简单,一般由前甲、背甲和披膊三部分构成。前甲和后甲的上旅部分均为活动甲片,上旅与下旅采取不同的编缀方法,可以使腰部、手臂部分不受约束,活动自如。下级*吏俑的甲衣与武士甲衣形制基本相似,只是扎叶略多而已。
  

目前出土的属于中级*吏俑的甲衣分为两种,一种是车兵*吏甲,它是由前甲和两条交叉的背带构成。这种甲衣既没有背甲,也没有披膊,只是在前甲上边缀有两条背带,通过左右肩部于背部交叉,然后与前甲下边的丝带相连接,前甲四周并有贴边。另一种是步兵*吏俑的甲衣,它由前甲、背甲和披膊三部分构成,前甲及背甲的上部均为一整块皮革。
  

御手甲衣除标志身份之外,更重要的是根据不同车御的战术特点制作的。一号俑坑的革车后御手所着甲衣,形制与下级*吏俑的甲衣基本相似,只是缺少披膊。而二号俑坑出土的轻车御手,其甲衣由盆领、臂甲、手背甲和前后甲构成。尤其臂甲长至手腕处,手背还有护手甲,整个手臂从上至下几乎全部罩了起来。身甲也长达80厘米,仅次于高级*吏俑(俗称将*俑)甲的长度。前甲14排,上旅七排,下旅五排;背甲11排,上旅七排,下旅四排。这种形制的铠甲完全是着眼于轻车兵的战术特点。
  

甲衣中最简单的要数骑兵俑甲衣了。此甲较短,甲前片长度仅到胸腹之际,后片不及臀部。肩无披膊,也没有盆领和护手甲。这符合骑兵轻捷、迅速、勇猛的特点。
  

甲衣中最为讲究的要数高级*吏俑的甲衣了。其甲衣由前甲、背甲和披膊三部分构成。前后甲的胸部和背部均为一整块皮革,皮革之下分别缀有11排、9排甲片,披膊也似由一整块皮革制成,没有甲片,在前甲与背甲的上部分别挽着八条花结状的条带,每个条带上勾勒着红、绿等不同色彩的单线条几何图案。类似的彩绘条带不见于其它甲衣。高级*吏俑的甲不仅甲叶小,编缀密集,而且甲片形状也有别于其它甲衣。甲衣上旅甲片略呈方形,下旅甲片近似三角形。甲片最小,扎叶最多。其外形之美观,防护性能之好也是其它任何甲衣不能相比的。

五兵马俑的制作

1、制作方法

兵马俑是一种陶器,它的制作方法是首先规模化生产,然后局部加工制成。

一般工序是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画加彩。所以会产生兵马俑千人千面。

烧制时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每一道工序中,都有不同的分工,都有一套严格的工作系统。

烧好的兵马俑再进行彩绘,彩绘的过程都是在陶俑表面刷一层大漆,然后在大漆上施以艳丽的色彩。

参看残留色彩的兵马俑服装,彩绘颜色是各式各样的。由于兵马俑的整体塑造是写实的,所以很多人都认为秦代*队是自备服装。年1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有两件木牍,这是秦代的两封家信。上面是惊和黑夫两兄弟写给家人的信,信中要家里赶紧给他们寄衣服或者钱。因为要换季了,他们没有衣服穿,惊还借了别人的钱,而别人也等着要用钱。所以秦当时是要战士自带服装去当兵的。但出土的兵器和甲胄式样相同,这些应该是国家配给。

、制造工匠

考古工作者在陶俑陶马身上发现一批文字。但不是每件兵马俑上都有文字,说明兵马俑并没有严格实行“物勒工名”制度。推测是由于兵马俑是明器,和兵器的要求还是有区别的。

这些文字有的是戳印的,有的是刻上去的。字数多少不一,有一个字的,也有两个字的,最多有11个字。戳印的文字为标准小篆,字体规范,刚劲有力,具有较高的书法价值。刻划文字显得有些草率,有人以草篆称之,显示了篆字的不同风格。
  

这批陶文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编号,再一部分陶文记载了秦俑雕塑者的名字、所在官署及工匠的来源问题,如“宫水”、“宫疆”、“宫保”、“宫系”、“宫屯”等,这些陶文的特点是每在人名前都要冠以“宫”字。根据袁仲一先生研究,“宫水顺等为陶工名,宫水为官署名。宫屯、宫章、宫得、宫进……等印文中的宫字都是宫水的省称,章、得、进等都是陶工名”。“宫水”是秦代制造砖瓦的官署机构名称。这些雕塑大师当是来源于中央管理下的宫水制陶作坊。再如“咸阳衣”,“咸阳危”,“咸阳野”,“咸阳午”等,这些陶文前均冠“咸阳”二字。“咸阳”为地名,“危”,“野”,“午”等为人名,说明这部分人当是从咸阳抽调来的雕塑大师。还有一部分陶文如“民”,“脾”,“安”等,这些陶文只刻人名,不见地名和官署名。说明这些人可能是来源于民间的陶工。从陶文内容不难看出雕塑秦俑的艺术大师,有来自中央制陶作坊的,有来自地方制陶作坊的,也有来自民间制陶作坊的能工巧匠。

目前,从修复好的千余件陶俑身上发现的部分陶文中,可以辨认出人名的有68人。这些人属于当时著名的艺术大师,他们主要把握陶俑的造型、神态的刻划。像那些造型生动,形象逼真的陶俑陶马当是出自他们之手。

秦俑的塑造除过这些雕塑大师之外,还有一大批优秀的陶工。他们在雕塑大师的指导下,从事陶俑各部位的翻模、粘结、打磨、烧制等工艺。此外还应当有一批从事运土、掺泥等一些辅助性工作的民工。正是这批杰出的劳动者给我们留下了如此丰富的遗产。

六秦俑之谜

1、兵马俑是什么部队?

兵马俑位置示意图示意图图片来源笔者摄于《中国考古学》

兵马俑坑作为秦始皇的陪葬坑,这是大多数学者的一致看法,但是关于这些兵马俑坑*队的性质问题,学术观点则有多种:

其一为象征秦始皇的都城成阳的卫成部队,其二为集征为秦始皇送葬的*队,其三为“封”说,其四为“冥*”,其五为三种“卫*"。

这里我们只介绍第一种学说:根据兵马俑离秦始皇陵园的距离,它在外城之外,袁仲一等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守卫京城宿卫*的象征”。如袁仲一提出:“大型的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我认为似象征着屯驻在京师外边的宿卫*。"这已成为现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研究的主流观点。

、秦俑坑是被谁焚毁的?

在兵马俑坑的发掘过程中,3座俑坑内都发现了人为破坏的迹象,一号俑坑的全部和二号俑坑的一部分,都是因为被火焚烧后塌陷的。而三号坑几乎所有的俑头都被取出砸碎。

火焚的原因目前较肯定的是大多数学者认可的一种观点,即秦兵马俑坑是在秦王朝末年被项羽焚毁的。《水经·渭水注》记载:“秦始皇陵被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史记》也记载了高祖四年(公元前03年),刘邦和项羽率*在河南广武(今荥阳东北)对垒的时候,刘邦曾历数项羽的所谓的十条罪状,其中的第四条是“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

秦始皇陵是否被项羽挖掘过,目前还难以验证,但陵园内大片的地面建筑被焚毁却是事实。至今,我们仍可看到在陵园建筑遗址内堆积着很厚的砖瓦残片、红烧土块,以及炭迹、灰迹等。而秦兵马俑坑距始皇陵仅仅1多米,它同时被焚是有可能的。一号俑坑和三号俑坑都遭到过大规模的破坏,这绝非少数人所为,应该和当时的*治事变有关。

秦王朝灭亡之前,没有人敢去破坏它,秦王朝灭亡后,汉高祖刘邦又指派专人看管秦始皇陵园,任人焚毁、破坏的事情也不可能发生。因此推断兵马俑坑被焚毁、破坏的时间是在秦王朝末年社会变革时期。

到目前为止,专家、学者们仍在不断研究、探索这一问题。

结束语

秦兵马俑的发掘不仅改变了当时文物考古届“秦无俑”的论断,更为研究封建帝王的埋葬制度,秦代的*治、*事、社会生活、雕塑艺术、青铜铸造技术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目前所有出土的陶俑都为国家一级文物,如果俑上再残留彩绘,则为国宝级文物。

作为普通人,是不是必须去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去看陶俑还是看各人的兴趣。笔者去兵马俑博物馆去观展的时候,全是黑压压的人和一堆导游的胡乱解说,观展感觉只能用糟透了来形容。不过唯一欣慰的是看到了被誉为“青铜之冠”的铜车马一号车原件(铜车马看点特别多,限于篇幅,就不在本文解析了)。真心希望兵马俑博物馆能好好改进一下,提升观众的观展舒适度。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写

《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袁仲一著文物出版社

《秦始皇陵兵马俑》陕西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

《秦陵陶俑叙春秋》秦陵陶俑叙春秋/张宁著西北大学出版社

《袁仲一传:行走在历史的遗迹上》郭梅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秦始皇兵马俑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