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区、镇,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
本次规划明确了西安市特色小镇建设的发展思路及目标,提出10大类特色小镇分类发展和布局导向,并提出特色小镇体制机制创新建议。
规划作为引导和支持西安市特色小镇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规划期限为—年,展望至年。
现将重点内容摘录如下:
一、发展基础
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力争为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1
特色小镇建设紧抓新时代西安发展要求
01、特色小镇是西安经济转型创新的重要抓手,符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
02、特色小镇是省市共建大西安的重要抓手,符合国家推动西部地区崛起的区域协调战略。
03、特色小镇是西安强化要素集聚集约提升生态环境品质的重要抓手,符合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04、特色小镇是西安建设内陆开放发展新高地的重要抓手,符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及主动参与、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要求。
05、特色小镇是西安应对消费崛起扩大有效供给的重要抓手,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
06、特色小镇是西安提升*府服务品质的先行区,符合全面深化改革和*府职能转变要求。
2
特色小镇建设全面发挥西安多元优势
01、硬科技优势: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推动西安市特色小镇产业高端引领。
02、区域中心优势:国家中心城市目标定位强化西安市特色小镇要素集聚。
03、历史文化优势: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提升西安市特色小镇内在价值。
04、空间优势:大西安区划调整拓展西安市特色小镇用地供给。
05、*策优势:大量平台及试点形成西安市特色小镇改革创新红利。
3
特色小镇建设起步阶段面临若干问题
01、各界认识尚未统一,概念内涵有待明确。
02、开发建设刚刚起步,布局功能有待完善。
03、产业定位仍然偏低,高端引领有待加强。部分小镇产业高端谋划不够。
04、多元主体缺乏统筹,管理体制有待理顺。
05、同质竞争普遍存在,特色发展有待强化。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紧抓特色小镇建设发展重大契机,确立切合西安实际的发展理念,明确科学的战略思路,制定积极的发展目标,切实加快西安市特色小镇发展。
1
发展理念
01、焦点在于科技创新。
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谋求开放创新发展前景,落实《西安市发展硬科技产业十条措施》。
02、热点在于*民融合。
培育壮大*民深度融合产业,成为西安特色小镇的优势、潜力和希望所在。
03、亮点在于历史文化。
引导特色小镇在历史人文传承基础上,重塑人文科技价值。
04、重点在于构筑产业价值链。
着眼于构建和延伸产业价值链,致力于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要素链、供应链有机融合,培育融文化创意、研发创新、成果转化、体验应用于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特色产业系统,不断拓展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创造新价值。
05、难点在于取舍“职住平衡”。
针对目前普遍将居住区与特色小镇社区功能混同的问题,研究细化对不同产业类型小镇社区功能界定和评判标准,更加突出孵化、创业、金融、商务、成果转化等公共服务功能。
06、要点在于激发社会活力。
着力应对西安市场化程度较沿海地区偏低的制约,将提升市场主体和居民在特色小镇建设发展中的热情、参与度与认可度,作为衡量西安特色小镇成败的标尺。
2
发展要求
01、特色发展,聚焦十大类产业。
结合西安特色产业基础,把握未来发展方向,重点培育旅游文化、信息经济、商贸物流、金融基金、先进制造、航空航天、科技创新、健康养生、现代农业和历史经典10类特色产业。对接硬科技“八路*”产业导向,突出信息经济、先进制造、航空航天和科技创新4类产业的发展重点。其中,信息经济类重点突出信息技术领域发展;先进制造类重点突出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发展;科技创新类重点突出光电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发展。02、集聚发展,明确小尺度空间。
特色小镇的物理空间要集中连片,有清晰的界定规划范围和建设用地范围,结合西安实际分为城乡结合部和主城区内部两种空间类型。布局在城乡结合部的特色小镇规划,用地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核心区用地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布局在主城区的特色小镇(含特色街区),规划用地面积应达到0.33平方公里以上,或者特色产业建筑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以上。03、融合发展,强化多功能复合。
坚持“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根据每个特色小镇功能定位实行分类指导。所有特色小镇原则上要按照3A级景区标准建设或改造提升,旅游文化类特色小镇原则上要按照5A级景区标准建设或改造提升。注重深挖、延伸、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避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完善创新创业平台、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保障,强化功能叠加效应,推进融合发展。04、高效发展,推进高强度投资。
特色小镇原则上3年内应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以上(不含商业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投资),其中特色产业投资占比不低于70%;鄠邑区、蓝田县、周至县三个区(县),以及金融基金、科技创新、旅游文化、健康养生、现代农业、历史经典等特色小镇可放宽至5年。改造提升类特色小镇原则上3年内应完成投资额10亿元以上(不含商业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投资)。05、创新发展,坚持市场化运作。
按照*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原则,鼓励以社会资本为主投资建设,每个特色小镇应明确投资建设主体,单个特色小镇的详细规划由建设主体编制、报审和实施。各区(县)、开发区重点做好辖区内特色小镇规划布局、统筹协调、服务保障、文化挖掘、环境保护、统计监测,以及项目红线外的基础设施配套等工作,提升投资服务环境、生态宜居环境和生活品质环境。创新特色小镇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宽进严定、激励先进、倒逼后进、淘汰落后的制度设计,构建公平有序、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环境。3
发展目标
01、类型多样。
10种产业类型的特色小镇均有不同程度发展,满足多样化、特色化要求。旅游文化等基础较好的进一步提升质量,信息经济、先进制造、航空航天和科技创新4类与硬科技“八路*”产业密切相关类型的小镇数量加快增长,其他基础相对薄弱的小镇协调同步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类型结构。02、规模集聚。
特色小镇内企业集聚率加快提升,培育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强的企业。特色小镇投资、产出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大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特色小镇布局与产业基础、区位特征等相适应,满足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发展需求。创建类特色小镇5年累计完成总投资亿元以上,占全市同期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以上。
03、滚动推进。
建立健全特色小镇的创建、淘汰、授牌制度和年度考核评价体系,据实进行动态调整。结合特色小镇成长实际,每年通过部门联审和领导小组审定,确定新增创建类特色小镇20个左右。按照创建类特色小镇年度评估结果,实行奖励和淘汰动态管理。
04、功能完善。
特色小镇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更加完备,与特色产业定位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特色小镇管理及运行机制创新突破,市场活力充分激发,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至年,全市特色小镇全年共吸引游客数量万人次,占全市同期国内外游客总数的10%以上。
4
发展原则
01、坚持统一规划和梯度推进结合。
02、坚持增量扩张和存量提升结合。
03、坚持招商引资和本土培育结合。
04、坚持争牌戴帽和落后淘汰结合。
三、发展和布局导向
根据西安特色小镇发展现实基础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拟重点建设和发展以下10类产业为核心的特色小镇,做好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安排。
01、旅游文化类
发展基础:旅游文化类是各地数量最多、建设积极性最高的特色小镇。积极应对市场需求,加快建设一批旅游文化特色小镇,不断适应、满足和创造旅游文化及相关领域市场需求,是西安特色小镇的特色、优势和潜力所在。
发展导向:以长远眼光推进全域旅游格局下的旅游文化类特色小镇建设,依托历史文化和自然山水特色资源,着重建设两类旅游文化类特色小镇。
布局导向:旅游文化类特色小镇形式多样,主要依托现有及潜在的旅游文化资源布局。
02、信息经济类
发展基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浪潮正在席卷全球。顺应这一趋势,西安市很有必要建设一批信息经济类特色小镇,为经济增长寻求新动力的同时,抢占全球信息经济市场份额。
发展导向:从四个方面推进信息经济领域特色小镇建设发展。一是将信息技术嵌入到传统机械产品中;二是利用信息系统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科学化,统一整合调配企业人力物力和资金;三是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网络设计技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四是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等平台服务、分享服务、体验服务。
布局导向:信息经济类特色小镇布局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布局在信息基础设施完善、科研力量集中、信息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的区域,为信息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良好条件;二是布局在交通便利、服务完善、文娱丰富、环境优美的区域,为信息人才创业创新提供良好的宜居宜业环境。
03、商贸物流类
发展基础:西安市抢抓“一带一路”和中国(陕西)自贸区建设发展战略机遇,围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物流枢纽和“一带一路”商贸物流中心建设。
发展导向:以集聚第三方或第四方物流企业为核心,以信息化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功能。
布局导向:商贸物流类特色小镇应结合“二港五园十中心”物流核心架构进行项目布局。
04、金融基金类
发展基础:金融基金小镇形成和发展有赖于资本和科技两大要素的支撑。西安市现有条件完全可以较好满足这类小镇建设发展需要。
发展导向:重点发展科技金融、文化金融、能源金融、绿色金融等特色领域。
布局导向:金融小镇包含金融特色街区,既可以结合西安金融商务区、西安高新科技金融服务示范园区和西安曲江文化金融示范园区形成的全市金融产业“一区两园”布局;也可以依托浐灞等生态环境优美、产业需求集中、经济增长较快、人才资源丰富等区域。
05、先进制造类
发展基础:西安市持续深入实施工业突破战略,初步形成以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特色优势。
发展导向:加快建设若干创新型、智能化、体验式的先进制造特色小镇,争取在制造技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人工智能、能源低碳化等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
布局导向:先进制造业小镇布局主要遵循三个原则。
一是结合先进制造业集群,如渭北工业大走廊。二是具有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引领,即结合“八路*”企业招引和项目落地布局建设特色小镇。
三是具有生产性服务支撑,应对制造业产业文化、金融保险、会议展览、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等共性需求,引导相关生产性服务企业在特色小镇集聚发展,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一揽子配套服务。
06、航空航天类
发展基础:航空航天特色小镇是以特色产业园区为依托,发挥航空、航天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优势,打造丝绸之路新起点的新亮点。西安市拥有全国唯一的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
发展导向:依托一批优势企业,建设集飞机制造、机场建设及管理、通航运营、航校培训、飞行服务站建设等完整产业链的通航小镇,并积极向空运、铁路、公路等多式联运智能化物流网络体系延伸。
布局导向:一是结合高新区*民融合产业园、经开区*民融合创新示范园、航空产业基地、航天产业基地、兵器工业基地建设,布局航空航天类特色小镇。二是谋划陕西*民融合创新研究院、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等*民融合平台,努力创建成为航空航天等类型的特色小镇。
07、科技创新类
发展基础:西安市是全国十大创新城市,具有很强的科技实力。技术成果交易额、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均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发展导向:大力发展技术转移、研发设计、检测检验、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业。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培育一批新型科技服务业态,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科技服务产业集群。
布局导向:围绕“一带一路”科技服务业布局优化特色小镇选址布局,把科技创新服务与本地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依托西安科学园、西安交通大学西部科技创新港等重点项目建设科技创新类小镇。
08、健康养生类
发展基础:西安市具有发展大健康产业的生态资源、自然山水、产业集群等综合优势。
发展导向:鼓励发展中医医疗保健、养生康复、休闲健身、心理健康、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健康咨询服务、营养保健指导和健身美容等健康服务业,推动医养融合发展。
布局导向:健康医药及健康人居等产业类型的小镇,重点布局在西咸新区、国际港务区、浐灞丝路健康产业园等地;生态养生养老等产业类型的小镇,在渭河两岸布局建设。
09、现代农业类
发展基础:西安优质农业资源丰富,目前已形成周至猕猴桃、临潼石榴、户县葡萄、灞桥樱桃、蓝田核桃、阎良甜瓜等农业区域品牌,完全可以通过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进一步提升农业内涵和价值。
发展导向:引导农产品加工业与休闲、旅游、文化、教育、科普、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类型多样的农业特色小镇,积极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布局导向:结合西安市都市农业“一区、三带、七板块”布局。小镇选址布局应兼顾三个因素,一是区位与城市较近,单次车程宜2小时之内;二是基础设施与城市差距较小;三是具备休闲度假服务配套设施。
10、历史经典类
发展基础:西安市历史经典类特色小镇迎来加快发展和转型的良好外部环境。中国经济正在从出口和投资为主,向消费主导增长的格局转变。
发展导向:以“三品+融合”战略推动历史经典产业及其特色小镇发展。一是品牌战略;二是品质战略;三是品味战略。
布局导向:遵循三个布局原则,一是历史经典产业发展脉络清新可循;二是历史经典产业的文化内涵突出。如特色鲜明的茶叶文化、关中民俗文化、丝路文化等;三是规划建设延续历史文脉,尊重历史与传统。
四、主要任务
1
优化总体布局
依托全市特色小镇申报及创建对象布局,结合全市资源分布、产业分布、基础设施分布情况,构建形成特色小镇“一区三圈”总体布局。
01、西北生态养生小镇潜力区。
02、东北航空主题小镇集聚圈。
03、中部高端特色小镇集聚圈。
04、西部科技创新小镇集聚圈。
2
完善五大功能
依托全市特色小镇申报及创建对象布局,结合全市资源分布、产业分布、基础设施分布情况,构建形成特色小镇“一区三圈”总体布局。
01、建设开放式“小镇客厅”。
02、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
03、加强景区化服务管理。
04、完善贴身式社区服务。
05、推进标准化基础设施提升。
3
推进创建工作
01、加强组织管理和宣传引导。
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小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