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中国地方特色美食西安篇
TUhjnbcbe - 2021/1/7 14:04:00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西安,古称长安、镐京,是陕西省会、副省级市。西安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年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美媒评选的世界十大古都之一。西安美食众多,多与面食有关,下面小编带大家了解十个西安特色美食。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1.羊肉泡馍。

羊肉泡馍简称羊肉泡、煮馍,制作原料主要有羊肉、葱末、粉丝、糖蒜等,古称"羊羹",陕西美馔,尤以西安最享牛羊肉泡馍盛名,它烹制精细,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营养丰富,香气四溢,诱人食欲,食后回味无穷。

羊肉泡馍

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留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因它暖胃耐饥,素为陕西人民所喜爱,外宾来陕也争先品尝,以饱口福。牛羊肉泡馍已成为陕西名食的“总代表”。

2.肉夹馍。

肉夹馍是古汉语“肉夹于馍”的简称,中国陕西省传统特色食物之一。年1月,肉夹馍入选陕西省第5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西地区有使用白吉馍的“腊汁肉夹馍”、宝鸡西府的肉臊子夹馍(肉臊子中放食醋)、潼关的潼关肉夹馍(与白吉馍不同,其馍外观焦*,条纹清晰,内部呈层状,饼体发胀,皮酥里嫩,火功到家,食用时温度以烫手为佳,且老潼关肉夹馍是热馍夹凉肉,饼酥肉香,爽而不腻)。肉夹馍是陕西著名小吃。

肉夹馍

据史料记载,腊汁肉在战国时称为“寒肉”,当时位于秦晋豫三角地带的韩国,已能制作腊汁肉了,秦灭韩后,制作工艺传进长安。文昌门内的馆子命名为秦豫肉夹馍,隐喻着自己是正宗的腊汁肉名店。腊汁肉的做法是:选用上等硬肋肉,用盐、姜、葱、草果、蔻仁、丁香、枇杷、桂皮、冰粮、大香等20多种调料汤煮而成,煮汤者是历代流传下来的陈汤,较少加水,腊汁肉其所以有名,与已有近80年历史的腊汁汤密切相关。据说是从清代小贩毕仁义作坊买的,而毕仁义作坊的陈汤是从他曾祖父那里传接的,当然火工也需特别讲究,地道的腊汁肉色泽红润,酥软香醇,肥肉不腻口,瘦肉满含油,配上热馍夹上吃,美味无穷。

3.葫芦头。

葫芦头,陕西西安传统特色小吃。源于北宋街市食品中的“煎白肠”。因猪大肠油脂较厚,形状像葫芦,因此叫葫芦头。葫芦头的基本原料是猪大肠和猪肚。

吃时顾客先把馍掰成碎块儿,厨师再把猪肠肚和鸡肉、海参、鱿鱼等排列在碎馍块儿上,用煮沸骨头原汤泡三四次,然后加熟猪油和青菜等。吃时佐以糖蒜、辣酱等,鲜香滑嫩,肥而不腻。相传,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将烹制猪肠肚的方法传授给长安一家饮食店店主,并将一个药葫芦赠给店主调味。店主按照孙思邈的指点改进制作方法,长安“葫芦头”从此有名,千年流传。

葫芦头

葫芦头历史悠久。最早为唐代京城美食,至今仍是西安城内有名的风味食品。早在唐代,京城长安(今西安市)有一种名叫“煎白肠”的食品出售,是用猪肠肚做的,食者寥寥无几。相传,祖籍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的唐代名医孙思邈(人们称为药王),他的医学造诣很高,有许多医学专著,并对饮食医疗很有研究,其中的《千金食治》就是他的食疗专著。一天,他在京都长安一家专卖猪杂碎的小店里偶吃“煎白肠”,端起碗刚吃几口,便觉得有一股骚腥味直冲鼻端,嘴里油腻腻的,很不是滋味,问及店主,才知是制作无方。孙思邈向店主说道:“肠属金,金生水,故有降火、治消渴之功。肚属土,居中,为补中益气、养身之本。物虽好,但调制不当,也是枉然矣。”于是,他从随身携带的药葫芦里取出西大香、上元桂、汉阴椒等芳香健胃且能解腥去腻之药物,连同药葫芦一起赠给店主。店主将这些香料药物放入锅中,果然香气四溢,其味大增。这家小店从此生意兴隆,门庭若市。店家不忘医圣指点之恩,将药葫芦悬挂门首,并将所卖“煎白肠”改名为“葫芦头”。

4.岐山臊子面。

臊(sào)子面是中国西北地区特色传统面食、著名西府小吃,以宝鸡的岐山臊子面最为正宗。在陕西关中平原及甘肃陇东等地方流行。

臊子面历史悠久。其中含有配菜比如豆腐,鸡蛋等,做法简单。臊子就是肉丁的意思。对于陕西人来说,臊子面的配色尤为重要,*色的鸡蛋皮、黑色的木耳、红色的胡萝卜、绿色的蒜苗、白色的豆腐等等,既好看又好吃。

岐山臊子面

据传,古时周人由豳(bīn)(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迁至岐之周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县),在渭河边和北原上繁衍生息。后渭河有一恶龙为祸,大旱三年,民不聊生。周氏族人不忍离开经过数代开拓出的家园,奋起反击,大战七日才将恶龙杀死,饥饿的人们为庆祝胜利,将龙杀了和面集体食之,觉得鲜美无比。于是在以后庆祝这次胜利时,便用猪代替龙和面集体食之。后来扩展至其他节日和祭祀。这臊子面也渐渐传开,而其做法也渐渐流传中得到了发展。

5.肉丸胡辣汤。

肉丸糊辣汤是西安回民清真小吃,制作原料主要有牛肉、土豆、莲花白等。肉丸胡辣汤源自西安,简单的可以说是蔬菜牛肉丸子汤,或者说是牛肉丸烩菜,但是区别于外地的是汤要勾芡。

肉丸胡辣汤

汤里有浑圆的牛肉丸子,切成块状的土豆、莲花白、胡萝卜、菜花、芹菜等。先用牛羊骨熬汤,下牛肉丸,烩菜,最后勾芡而成。说起容易,但是要做到菜不煮烂,适合可口可是有功夫的。吃前浇一勺店家精心熬制的红艳艳的辣椒油,吃罢舌尖发麻(花椒惹得祸),微微冒汗,浑身舒坦。肉丸糊辣汤另有一个雅致的名字叫八珍汤,叫八珍自然夸张,不过这也说明糊辣汤“内容”很多。最受西安人欢迎的早餐之一。

6.贾三灌汤包。

贾三灌汤包子是陕西西安的一种地方特产,是名头最大、字号最为响亮的西安小吃之一。找到贾三灌汤包子,你就算是找到了真正的西安小吃。贾三灌汤包子,算是真正的西安小吃。西安的小吃多,“贾三灌汤包子”是名头最大、字号最为响亮的西安小吃之一。

贾三灌汤包

“贾三灌汤包子馆”在西安有三家分店分别是土门店、回民街店、西羊市店。

贾三是回民,西安的回民有着悠久的吃苦敬业、爱国爱教的传统。

贾三依靠着优秀的民族传统和祖祖辈辈传下的敬业精神,历经三年初创,五年立基,十年的潜心发现,二十年的不断出新,创制出了“灌汤”形式的、以“贾三”冠名的系列美食。“贾三灌汤包子”的价值和意义,不只是拘囿于为西安食苑填空补缺的层面,他的“灌汤包子”蕴藉着许许多多令人思考的东西。

7.镜糕。

镜糕是陕西关中地区的一种特色小吃,外形小如镜,也圆如镜,厚不盈指。做法是把江米细细研磨成粉,在小巧如玩具的竹木笼屉里垫上薄铁片,填实江米粉,撒上红糖、绿色和*色的糖,加上细细切碎的青红丝,一屉一屉的摞起来,如宝塔般,宝塔尖有一机关,待到熟透时蒸汽一冲,发出长长的响声,儿童闻声而至。

镜糕

镜糕是陕西的一大特色小吃,有上百年历史,是以糯米粉为主料,用特殊木料手工雕刻成的蒸笼蒸制而成,陕西地方口音常把甑字念作“jing”(镜),以致也常有人把“甑”误写成“镜”字。为此曾有人专门撰文纠正“甑”字读音。可惜在解释镜糕时,仅凭读音去推断镜糕即是甑糕,将两种食品混为一谈。

这正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苏翁月夜泛舟游鄱阳湖,亲身探得湖中石钟山钟鸣声响的真实原因,由此推翻了长期以来人云亦云的种种讹传。苏翁因而感慨地问:“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翁的话意味深长,如甑糕和镜糕悠远的飘香。

8.石子馍。

石子馍是陕西民间的一种古老的传统风味小吃,因其是将饼坯放在烧热了的石子上烙制成的,故而得名。由于它历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称为我国食品中的活化石。

石子馍又称砂子馍、饽饽、干馍。历史非常悠久,具有明显的石器时代“石烹”遗风。

石子馍

关于石子馍,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唐时,同州(今大荔县)曾将此饼作为贡品,当时叫鏊饼。由于同州人生性刚强、耿直不屈,因而被官府抓去时,“必怀此饼而去,用备狴牢之粮”。是说早有准备,一旦被投入牢狱时,因带有石子馍,不至于挨饿。清代袁牧在《隋园食单》里,称石子馍为“天然饼”并对它的制作方法做了详细的总结记述。

9.秦镇米皮。

秦镇米皮,用大米磨浆蒸成。陕西省著名的传统小吃。秦镇米皮用产于鄠邑区沣河西岸的稻谷制作,皮子质量上乘。调食时,配以绿的菜、油泼辣子、芝麻酱、芥末、蒜泥、酱油、香醋、味精等调料,吃起来酸、辣、筋、爽、凉,别有一番风味。

特点:色白、光润、皮薄、细软、柔韧,吃起来酸、辣、筋、爽、凉,别有一番风味。秦镇大米面皮为秦代初创,虽后经战乱,灾荒等原因仍然流传至今。

秦镇米皮

相传,秦始皇在位时,秦镇附近有稻田十万亩。有一年,关中大旱,沣河缺水,官府催逼纳贡大米,农民无法,只好在田里挖井浇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打下的粮食尽是稗秕。碾出的大米质量太差,无法向皇帝纳贡,农民们深恐惹欺君之罪。当时有位农民李十二,将新打下的大米用水拌湿之后,碾成米粉,和成糊状,然后倾倒在甑篦上蒸熟,切成条状,名为大米面皮子。大家尝后,个个称奇。李十二带着米皮和纳贡的人来到咸阳,将面皮殷勤奉上,跪请万岁试尝。皇帝尝米皮,美味可口,备加赞赏,并令今后秦渡镇的贡物只献大米面皮子,不献大米。后来,李十二在某一年的正月二十三去世,秦镇一带的人们为纪念他,家家户户都蒸大米面皮子吃,以纪念这位有功于人民的人。

这种米皮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了鄠邑区秦镇驰名的小吃。

10.biangbiang面。

Biángbiáng面(汉语拼音:Biángbiángmiàn,biang字是一个合字,有多种写法,均无法输入电脑,常被代替写为BiángBiáng面、biángbiang面或彪彪面)是陕西关中特色传统风味面食,是传统的陕西裤带面。因为制作过程中有biang、biang的声音而得名。

特指关中麦子磨成的面粉,通常手工拉成长宽厚的面条。由上等面粉精制而成,用酱油、醋、味精、花椒等佐料调入面汤,捞入面条,淋上烧热的植物油即成。

Biángbiáng面

相传古时陇东一穷秀才,要进都城咸阳应试,为了筹集盘缠,到定边贩了一担盐,准备带到咸阳去卖。走到彬县、永寿一带,突遇强盗,劫去食盐和干粮,秀才为了赶考,只得挑上空担子沿路乞讨。经过八天八夜,终于走进了都城咸阳,这时他又饥又渴,刚好看到一家面馆,秀才知道城里人是做生意的,不比农村,不好直接讨饭,便上前准备讨碗面汤喝。喝着面汤,秀才便和店主搭讪,问店主怎么不挂个招牌。店主说:“我这biangbiang面店其实早想挂个招牌,只是没人能写出来。”秀才略一沉思,便道:”可否让小生一试?“店家便让小二备好笔墨纸砚。秀才联想自己一路艰辛,口中随即念念有词:”担个担担走四方,八日才到都咸阳;你裂裂(幺),他裂裂,当中坐个言王爷;你长长,他长长,当中是个马大(dai)王;心字底,月字旁,岳飞出城挥一枪,枪头卡在墙头上;坐个车车走四方。“说罢,一气呵成,写出了biangbiang面三个字的招牌。店主大喜,便请秀才吃面,一大碗让秀才吃的津津有味,并连连称赞面好。秀才走时,店主便祝福道:“吃了我的biangbiang面,应试必能中状元”。秀才长揖道谢。后秀才果然中了状元,并到多地任官,从此biangbiang面的名声便在多地传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地方特色美食西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