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
严
宗
与
西
安
西安华严寺是佛教界公认的华严宗祖庭。北京大学宗教学系王颂曾发表文章,探讨华严宗与陕西西安地区的关系。他指出,历史上华严宗的活动区域有所变迁,其影响波及到日韩等周边国家,但其源头都在西安地区。他在简略回顾华严宗历史地理发展史的基础上,重点说明了将西安地区称为华严宗祖庭的理由,分析了西安地区的至相寺、华严寺与几位重要华严祖师的关系,即其成为华严宗祖庭的历史脉络。今日分享此文,以飨信众读者。
陕西乃中国华严宗的“龙兴之地”,殆无疑义。西安华严寺则可称为中国华严宗的祖庭。概略而言,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出发,可以判知华严宗的地域传播与时代演进有密切联系,前后有所变化,但皆以陕西西安地区为源头。以下略述一二。
华严信仰随着西晋竺法护等人的支品译经和佛陀跋陀罗的六十卷《华严经》自西域传至内地。南北朝末期至唐初,多位潜心于《华严经》义学研究的僧人活跃于终南山一带,他们奠定了华严宗立宗的理论基础——华严宗学。其后,随着五台山文殊信仰的流行,华严宗学的影响又扩大到并州(今太原地区)、代州(今忻州五台山地区)一带。据唐慧祥《古清凉传》等史料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五台山区域就有灵辨等人传播华严,但经笔者等现代学者研究,其事迹多经后人加工,不能确信。五台山华严信仰的引入当在法藏时代,文殊信仰确立在先,华严与之结合于后。不空、含光于五台山建立金阁寺之后,五台山已经成为密教文殊信仰的圣地,华严不过是借势发力。在此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的是清凉澄观。他不但创作华严疏钞于大清凉寺,还巧妙地通过密教和华严义理的结合,将五台山打造成为华严宗的又一圣地。
此外,由于武则天借助《华严经》,崇信法藏,华严信仰以及华严宗学又随之扩散到河南和四川等地。武则天长期经略东都洛阳,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与《华严经》和武则天的关系可谓人尽皆知。又武则天故乡四川广元龙泽寺石窟、千佛崖石窟中出现的大量与华严信仰有关的造像实物,也是佐证。若将之与略早的云冈石窟相比较,可谓一目了然。
历经唐末以及五代十国的战乱、灭佛事件之后,北方特别是陕西一带的佛教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南方特别是吴越国的佛教异*突起。在此背景下,华严宗在北宋时代兴起于江浙一带,势力一直延及至元代。上承智俨、法藏、澄观、宗密的义学系统,从而建宗立派的是杭州慧因寺净源一系。其立宗大背景除了江南发达的义学和寺院经济,高丽僧统义天入宋从净源求学也是一个重要契机,故而慧因寺自南宋以后又称高丽寺。南宋志磐《佛祖统纪》、日本凝然《八宗纲要》等对后世影响巨大的佛门史书都将法藏、澄观、宗密、子璿、净源、师会这个传承谱系视为华严宗正统,迄于明清依然如此。若以此为据,则华严宗的中心在北宋以后已经转移到南方江浙一带。
然而,在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权里,如辽、金、西夏,华严信仰也颇为流行,甚至时时占据统治地位。上述各地均出现了弘扬华严的义学大师,朝野信奉华严的史料记载丰富,现今发现的大量考古文物也可以为之佐证。从这一角度看,华严信仰在其时较之唐代而言不仅没有衰落,还有漫延东土之势,只不过北方的传承与法藏一系若即若离、较为微妙而已。日韩的情况自不待言,华严的传播已经超出华夏之域。因其皆发端于陕西,以下将另行叙述。明清两代因佛教*策的转变,宗派佛教的界限渐趋模糊,华严宗在各地仍有法系传承,但影响力已趋式微。
由此背景,探寻华严宗的祖庭和源头,以下不得不重点考察华严宗与陕西地区的关系。
根据近现代学者的研究,《华严经》的核心部分或曰原始形态如《十地品》和《入法界品》发源于印度,其完整形态则形成于西域于阗一带(今*省和田地区)。佛教自陆路传入汉地,隔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相望,成南北两道。北道以龟兹为中心,盛行小乘禅数之学;南道以于阗为中心,流传大乘经教。《华严经》融会大乘般若、如来藏等多种思想,倡导文殊智慧与普贤愿行的统一,编纂于印度、西亚、中亚、中国等多种文明的交汇地于阗,其思想和内容是多元文化相互碰撞、激发的产物。其六十卷本晋译经的底本由东晋庐山慧远的弟子支法领取自于阗,由佛陀跋陀罗在扬州道场寺(今南京)译出,其八十卷本则由武则天亲自下诏,自于阗请来经卷底本和译人实叉难陀,而在印度则未见有大本经卷流传的痕迹,由此可证知于阗是《华严经》与华严信仰的故乡。
在大本《华严经》形成于于阗之前,已有西晋竺法护陆续译出一些支品单行经。竺法护世居敦煌,人称“敦煌菩萨”,由此可推测华严信仰自于阗沿河西走廊逐渐传播于陕、豫一带。随着佛陀跋陀罗在建业译出华严大经,江左也开始有所传习。不过,由于东晋至刘宋的义学热点在般若学向涅槃学的转换,其后又是唯识古学一统天下,《地论》、《摄论》风靡南北,华严大经除了在判教上拥有一定地位之外,并无广泛影响。南北朝末期,地论南道派的一支在《地论》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梳理《华严经》的结构与内容,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清晰的义学体系。其中最具创见性的人物是终南山至相寺智俨,他是华严宗学的奠定者。华严宗学最核心的一些概念与思想,如六相、十玄,一乘同别等,皆创立于智俨。而在智俨之前和同时,已经有一批钻研相同问题的义学僧人活跃于至相寺。根据《华严经传记》等资料的记载,智俨的一些重要思想受到了地论宗南道派创始人慧光的启发。而慧光之师勒那摩提擅长讲《华严》,为此曾应魏宣武帝之请。汤用彤先生早已经指出:慧光的上首弟子“十哲”之中,僧范、慧顺、道凭、昙衍、法上、昙遵、道云、安廪等人都与《华严》有关。道凭传灵裕、灵裕传??渊。??渊被认为是终南山至相寺的创立者。从??渊而学者有智正,智正传智俨,智俨则奠定了华严宗学的基础。
事实上,北周武帝灭佛以后,大量僧人避祸入终南、太白诸山,不仅有义学僧,还有如被后世华严宗人奉为初祖的杜顺一样的神异僧。他们的活动都与《华严》信仰有关,形成了以终南山至相寺为中心的群体。如普圆、普济、普安等人,奉《华严经》,修头陀行。普圆“诵《华严》一部,潜其声相,人无知者。弟子侍读,后因知之”;普济“修普贤行,生贤首国”;普安少依普圆,晚投静霭,常业《华严》,读诵禅思,结华严社,颇有神异,大业五年岁八十而卒,起塔于至相寺之侧。此外,隋代六大德之一的慧藏,平生习《十地》、《涅槃》,然“以《华严》为本宗,洞尽幽微”,大业元年殁后,葬于至相寺前。??渊与普安曾同居止于山野,又曾问学于灵裕,讲《华严》、《地持》、《涅槃》、《十地》,大业七年卒于至相寺。由此可见,当时聚集于终南山的僧人,神异如杜顺、普安,义解如慧藏与智正者兼备。我们因此可以将此区域视为中国华严宗的源头,至相寺可以称为中国华严宗的祖庭。
杜顺是在唐太宗时代即已朝野闻名的神僧,他依《华严经》普贤行思想修头陀行,活跃于终南山以及更广泛的关中地区,他去世后安葬于长安城外的樊川北原。唐道宣《续高僧传》中说:
以贞观十四年,都无疾苦,告累门人,生来行法,令使承用。言讫如常坐定,卒于南郊义善寺,春秋八十有四。临终双乌投房,悲惊哀切。因即坐送于樊川之北原,凿穴处之。京邑同嗟,制服亘野。肉色不变,经月逾鲜,安坐三周,枯骸不散。自终至今,恒有异香,流气尸所。学侣等恐有外侵,乃藏于龛内,四众良辰,赴供弥满。弟子智俨,名贯至相,幼年奉敬,雅遵余度,而神用清越,振绩京皋,《华严》、《摄论》,寻常讲说,恒至龛所,化导乡川,故斯尘不绝矣。
由引文可知,杜顺于贞观十四年坐化后,肉身保存完好,门人于长安城南之樊川北原,“凿穴处之”,后来又将肉身藏于龛内供养。他的弟子智俨还经常去龛所祭奠他。如果参考后续史料,可知龛所就是华严寺的前身。宋敏求《长安志》云:“华严寺会圣院真如塔,在县南三十里,贞观中建。”可见杜顺殁后不久(“贞观中”),众人在龛穴所在之地兴建了华严寺,杜顺的肉身就供奉于真如塔。澄观《演义钞》中也说;“今全身塔在长安南华严寺。”宋张礼《游城南记》云:“(杜)顺解《华严经》,著《法界观》,居华严寺,证圆寂,今肉身在华严寺。”明万历年间赵函《游城南》云:
上华严寺丹碧雕残,……寺西二塔,不知谁为真如。寺僧言:“昔有五塔”,止存二。余观东一塔下,有杜顺禅师像,西一塔为清凉国师妙觉塔,俱经重修。败垣中有唐比丘圆满断碑,书雅有欧褚法。又一僧房有唐俨尊者塔额,大字。又有梦英撰碑、何润之书,记“文殊阁藏杜顺肉身”,今亡所在。(《石墨镌华》卷七)
清谈迁《北游录》所记乃摘录上文。由上述一系列引文我们不难看出,杜顺的肉身在唐宋时代尚保存完好,明代已经不知所终。肉身原本供奉于真如塔,但不知何故曾挪至文殊阁,而明清时华严寺中真如塔以及纪念澄观的妙觉塔尚存。根据寺僧“昔有五塔”以及明代尚存杜顺、澄观塔之外的智俨塔塔额等记载来看,我们推测五塔应该是为华严宗五代祖师即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分别立塔,则华严寺在时人心目中已然是另一处华严宗祖庭。清末民初,一些日本学者探访西安附近的华严寺,见到真如塔和妙觉塔犹存,解放后一度倾塌,今复建。综上所述,华严寺为纪念杜顺而建,其后又营建了澄观等人的五祖师塔,是至相寺之外的又一唐代华严宗祖庭。
智俨之后,其弟子法藏将华严宗推上历史舞台中心,广泛传播于整个东亚地区。法藏的义学理论虽然大多承袭自智俨,但其本人无疑仍是一位具有创新性的集大成者,特别是在玄奘新唯识学的启迪与刺激下,法藏成功地构建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宏大理论体系。仅此一点就可以将之纳入同时代世界级的伟大哲学家之列。法藏在武则天等帝王的信任和尊崇下,还成功地将华严宗学传播到了两京、五台山,和吴越地区,尽管这并不意味着他在上述地区实际地建立了华严宗派。后世的澄观就间接受此恩惠。澄观是法藏的私淑弟子,从时间上说实际上与法藏隔了一代。他出自江南,求学阶段也大多盘桓于此,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其传承是法藏华严宗学在吴越传播的余脉。法藏本人先后驻锡于长安太原寺、大荐福寺等寺院,即以长安为中心的两京地区,其新罗同门义湘将华严宗学传入朝鲜半岛,其弟子新罗僧审祥则将华严宗学传入日本。由此可以说,唐代五台山、吴越,乃至日韩华严信仰与华严宗的源头都在长安。
综上所述,可见我们说陕西是华严宗的祖庭,于史有据,是经得起推敲的。
?end?
(作者:北京大学宗教学系王颂)
华严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塬畔,初建于东汉,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华严宗五代祖师曾在这里驻锡弘法,后世即以此地为华严宗祖庭和根本道场。寺内现存唐建杜顺大师和澄观大师舍利塔,成为《华严经》、华严宗、华严寺三位一体的精神导归。年起,以宽昌法师为住持的僧团发心修复华严祖庭,现已成为世界佛教界朝圣礼祖的圣地,社会大众安住心灵的归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