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看历史,读古都西安的城池变迁
TUhjnbcbe - 2020/10/7 20:15:00

中午12点,环城北路特别堵。

车窗外,一边是小开间的餐饮店铺和拥挤人群,另一边隔着马路,青灰色古城墙矗立绵延,像一位沉默的长者,不动声色地俯瞰着这里的车水马龙。

这是明代的城墙遗址,城墙内是现在的城中心,也是过去的皇城。

古都遗址示意图

01最早的双子城,西周丰镐

农耕时代,城市一般会选在有水的地方。

不像渭河河床宽,两旁沼泽多,沣河安静温润,是关中平原上生活的首选地。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据说,都是发生在沣河边的事儿。

《诗经》又说,“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

什么意思?

这是讲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姬昌杀了崇国公侯,建立周朝,在沣河西建立都城丰京的故事。

建都一年后,文王就驾鹤西去了,他的儿子周武王姬发即位,在沣河东又建了镐京。

丰京有宗庙、有园囿,常常举办祭祀活动;镐京供周王居住,是行*中心。丰镐二京并行,成了华夏最早的双子城。

更重要的,它们是西安建城的起点。

丰镐二京地理示意图

02星空之城,秦咸阳

公元前年,在距离丰京东北三四十里的地方,秦孝公建都咸阳。

近年后,秦始皇让咸阳实现了华丽变身,建成大一统帝国,也给城池发展写上了机敏骁勇、野心勃勃的始皇性格符号。

秦咸阳宫示意图

秦始皇的做法如下:

一、抓*事、搞经济、抢人才,稳住城市发展基本盘。

咸阳城横跨渭河南北,渭北搞*事、搞国家管理,渭南搞经济。秦始皇徙富豪十二万户充实咸阳时,大多数来了渭南,工商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这样,稳稳地实现了*事防御、经济发展的双腾飞。

二、仰望星空,在拟“天象”上真抓实干。

秦始皇模拟银河系星座,把咸阳宫作为“天极”,渭水作为“天汉”。同时,用驰道、复道、甬道等复杂技术联系起里内个建筑。最终,以众星拱极之姿,从精神到形式,彻底构建起咸阳宫的帝居天象。

天象示意图

三、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格局,彰显霸气/野心。

我们知道关中平原易守难攻,秦朝借力山川险阻作为自然环卫;利用经济和交通管制,凝结周边郊县作为社会防卫,构建了一个关中平原经济圈。

格局很大吧?事实上,是野心勃勃。因为在始皇心里,城池意指全天下,不限于区区关中。

以上三步曲,打造了历史有名秦咸阳。

但现实是残酷的,短短十四年后,改朝换代,咸阳宫随之暗淡。

03汉长安,卫星城

公元前年,西汉。

不同于秦朝拟“天象”建宫观,西汉建了七个卫星城,打造出前无古人的关中城市群。

这个超前超厉害的经济格局能形成,原因有二:一是秦汉的陵邑丧葬工程影响,二是汉武帝建设狂魔属性所致。

卫星城:源于帝陵邑。

*策方面,皇帝在搞帝陵城邑工程的同时,迁徙全国各地旧贵族大户以及新兴豪强,来充实陵邑,避免成为空城。

市场方面,人来了,发现城里全是中央的宫殿,土地、商业都供应不足,只能去陵邑片区居住、就业和消费。

长安城内中央集权,陵邑片区人才、资金、经济活动集聚,卫星城就此形成。

中心城:宫殿林立。

长安城内的宫殿众多,多到占了总体的三分之二,如图

汉长安城示意图

公元前年,汉高祖刘邦入住了秦咸阳城郊的兴乐宫,改名长乐宫。

两年后,建了未央宫、北宫。

经历了文景之治重振民生的短期修养,汉武帝时期,建设狂魔模式开启:

公元前年,建上林苑;

公元前年,穿漕渠;

公元前年,开昆明池;

到公元前年,修建章宫时,城内地方已经吃紧了。记载说:“帝于未央营造日广,以城中为小,乃于宫西跨城池作飞阁,通建章宫,构辇道以上下”。

公元前年,还又想办法建了明光宫和桂宫。

这样一路搞城市建设,硬生生让汉长安城三分之二的地都成了房子。除了各大*府机关、朝廷重臣居所,围绕皇家、*府生态圈后勤支持的庶民居所外,城里基本容不下其他功能了。

1个宫殿中心城+7个帝陵邑卫星城,构成的关中城市群,规模远超同期罗马、拜占庭和巴格达,成了全球响当当的城市一哥。

但,繁华落尽,王莽代汉,长安城在一场战火中被毁。后来,东汉、西晋等共10个王朝还曾在此建都,绵延近年,但再没有秦汉的盛世。

04宫城、皇城、外郭城初创模板

公元年,隋。

杨坚从北周*权中继承了汉长安城旧都。但旧都地下水污染严重,北边渭河又阴晴不定,大有被淹的隐患,杨坚不得不考虑建新都。

东南方向的龙首原南坡是这片土地的最高点,在建筑大师宇文恺主持下,在龙首原建了新都,起名大兴。

隋朝的统治在中国历史上算是昙花一现,仅仅37年。但大兴新都宫城、皇城、外郭城的城池构架为后来的长安城打了长久的样!

隋大兴城示意图

05古都西安的最高光时刻

公元年,唐太宗在大兴定都,更名为“长安”。

高光之耀眼,在具象的城池建设上,体现为规模宏大、气势雄浑;在抽象的经济发展上,体现为文化的兼收并蓄。

首先,长安城规模和气势的承载框架,三大宫、坊和东西两市,并以宫城承天门、皇城朱雀门、外郭城明德门为轴线对称,棋局排列。

唐长安城示意图

三大宫。

太极宫,和隋朝大兴城相似。是给皇帝办公、起居用,西有让宫女休息的掖庭宫;东有太子起居的东宫。

太极宫住了一段时间,唐太宗发现有些潮湿,就在太极宫东面造了大明宫,后来成了唐高宗的办公地。

兴庆宫,是唐玄宗做临淄王时的府邸,登基后,成了他和杨贵妃的居住地。可以说很深情了。

坊。

南北11条街,东西14条街,棋盘道路隔出了坊.外郭城的东南角划入曲江池后,再去除东西两市占地,实际就是坊。

坊开四门,坊里有十字街、曲巷、府第等。了解更多唐城里坊文化,可以看《长安十二时辰》。

东西两市。

东市靠近三大宫,周围住着皇亲贵胄,名流集聚,卖卖的都是奢侈品,就象现在说的CBD。

西市鱼龙混杂的多,面向平民老百姓和外国商人,更接地气。

“花落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说的就是西市。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其次,长安城的经济繁荣,离不开唐朝的兼收并蓄与开放包容。

唐朝国力处在世界C位浪潮之巅。唐长安城各国商人云集;近百家外交使节来学习交流,国子监和太学还接纳三万余人的全球性人才;胡服、胡食、胡妆跟着移民为长安带来新风情,比如胡床小马扎,就让唐人不再固守跪坐姿,变成了时代潮流。

花开花落。盛世繁华的唐长安城,最终在唐昭宗时期,历经几次大火和战争,成为了废墟,只留下了皇城。

06明清和民国西安,西北中心

明清、民国时期,西安是西北重要的*事*治和经济中心。

明城是在唐朝缩建的新城上,向东、向北扩展形成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大街是全城的骨架,钟、鼓楼是城市的中心。

清朝西安府城总体规模没变化。城东北的“满城”是封闭的*事区,东南隅的“南城”是汉*驻防地。留给居民的就只剩下城市西半部。

清朝西安空间示意图

民国时期,陇海铁路等通抵西安,西安经济趋向活跃,棉纺、面粉、纺织业兴起。

值得一提的是,明城墙是目前全国最完整的城墙遗址,触手可及;城市中心鼓楼附近的清真寺,回民街区文化遗产,至今尚存。

明城墙场景

07“发展”还是“保护”?这,是一个问题

对西安这样的古都,我们看建国后她的发展,关键是看她是怎么处理发展与保护之间冲突的。

这是西安、北京这样的古都面对新时代发展所必需要破解的课题。

纵观建国以来西安的几次规划,没有大错但也没出现经典之作,西安的新旧问题处理方式,在是跟着北京走。

年,梁思成和陈占祥提出北京城市规划梁陈方案。建议,在复兴门以西建立新行*区;分立老城以尽量保护。

没多久,与梁陈方案大不同的苏联“以旧城为基础进行扩建”方案,获得中央认可。

年,北京某次重要会议上,确认了北京拆旧建新的决策,梁思成当场失声痛哭,梁陈方案夭折。

梁陈方案示意图

西安情况类似。年,西安市都市发展计划拟在明城西侧修建新城。但年重新编制的规划,中止了向西策略。取而代之的是,以旧城为中心向外发展,在旧城上建新城。

中心区发展商贸居住,东郊发展兵工和纺织,西郊是电工城,东北郊重点遗址保护区,南郊发展科教文化。以上,共同构建了现代西安的空间雏形。

年3月12日,邓小平视察西安飞机制造厂

80年代,全国对保护古都风貌的要求加严,同时快速城镇化出现。年批复的西安城市总体规划(-0年),加大了对遗址的保护和环境治理。在城市空间上,开启单中心同心圆模式,这个模式有时也被叫做“摊大饼”。

90年代以来,房地产行业飞起,建新区、造新城风起云涌,城市规模扩建步子加大,轴带、多中心、卫星城成了城市建设的主流选择。

年,西安着手编制《一年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中心集团,外围组团,轴向布点,带状发展”,西边的高新区、南边的曲江,也是在这个阶段,有了新的影响力。

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8-0年),确立了一个主城,陇海线经济发展轴,关中环线的轴、带、环、多中心的城市格局。

第四次规划交通图

规划中朗朗上口的思路,和现实之间或许存在距离,卫星城、多中心目前并未真正崛起。

从秦、汉和唐的发展可以看到,城市中心形成的路径,离不开人才集聚。

而人才,是跟着产业/事业走的。

08历史给西安的礼物

西安的文化遗产很多。

4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多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约处登记在册文物点,且秦始皇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西安的历史真的厚重。

过去,王朝青睐在西安建都,是因为地理位置易守难攻。但当城市间*事防御重要性退后,经济发展领衔的时候,防御和阻隔成了制约。

唐朝之后,中国经济重心向东转移,长期积累造成的南北和东西经济差异,加重了古都西安经济超车之难。

历史,赋予西安无法复制的文化创意软资源。

前世秦的进取与开拓,唐的开放与多元,都为今生这片土地、这里的人、这里的风土,注入了一种绵长的创新基因和文化底蕴。而创新、文化,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承载力之一。

西安的未来将如何?

破旧立新、乘风破浪,找到发展新优势是必须的。

END

城市发展参与者的空间观察笔记

个人观点

如有不适

敬请谅解

扫描

1
查看完整版本: 看历史,读古都西安的城池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