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子的大悲哀:存款没多少,自己一身病;孩子没陪伴,和自己疏远;生活如温水,没有了激情;升职已无望,碌碌而无为;父母常生病,靠你来养老;亲朋都很好,只有自己惨。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无法逃脱婚姻,家庭,工作,朋友,父母和子女,养老医疗教育等这些纷杂事务的影响。
而对于每一个来自农村,却想靠自己的努力扎根城市的中年男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奋斗实现阶层跨越,简直就是最大的悲哀。
我就是这样一个中年的悲哀男人。
我出生在农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在农村耕耘了一辈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女不再像他们一样,离开黄土地,再从土地里获得微薄的收入。
所以,他们一直支持我读书。在他们的认知里,读书有出息的年轻人,将来可以坐在城市里有空调的办公室里上班,免遭风吹日晒。
带着父母的期许,我也一直努力读书。但作为80后的我,在时代年前,总感觉是生错了时代:上中学的时候,小学实行了9年义务教育,不收学费了;上大学的时候,小学中学都不要学费了,而且研究生毕业就可以留校;上研究生的时候,博士可以留校;等读完博士的时候,发现高校都要海归的博士了。
当然,我没有傻傻的去再去读个博士。
我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姑父曾对我说,你将来读书出来,一个月能挣个七八千元,就很好了。
不过,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却被现实生生打脸了。应聘到一家私企,每月工资元。这是年的西安,给一名硕士研究生开出的工资。怎么办呢?干还是不干呢?
没有收入的时候,能有一份工作就不错了。于是,即使自己内心多么瞧不起这份工作,还是说服自己先干着吧。毕竟,每个月掏着房租,每天吃饭的花销,还有本科读大学时的2万元助学贷款。现实的压力,已经不允许我在就业市场,挑肥拣瘦。
这份工作干了2年,算是能把自己混住,也勉强把助学贷款还完。这时,60多岁的母亲查出来先天性心脏病,需要动手术。于是,东借西凑地拿出来3万元给母亲动手术。
母亲手术完了后,我从这家公司辞职了,去了成都一家公司,工资给开元每月,算是实现了工资翻倍,只不过只干了1年。我看到了项目不温不火的现状,更重要的是西安的房价自从年开始,从均价元/平方米开启了加速度,市场上的楼盘,房价鱼龙混杂,一天一个价,全民都开始抢房子了。
我是打算回西安定居的,所以必须要买一套房子,所以只能辞职回西安。回到西安以后,找了一份月薪元的工作。等稳定了以后,每个节假日的时间都消耗在了看楼盘上。
、年的西安,房地产的火热程度比比皆是,连公交车上的大爷大妈们,都在高声讨论房子。我意识到,需要赶紧在入手一套房子了,不然的话,可能就买不起了。
那时候的西安,现房很少,都是期房,买房又得有户口或者社保。我没有西安户口,前两年的工作又没缴社保,这下就很尴尬了。我身边有朋友,为了买房,把户口从老家迁到西安,前前后后迁出迁入,折腾了1个月。
我想着一边看楼盘,一边转户口。时间来到了年,西安市放开了落户限制,这下子能满足落户条件的人更多了。落户后对房地产又是一波刺激,更多人拥有买房资格了,房价趁势蹭蹭蹭的往上涨,均价突破了1万元。
我也是东西南北的楼盘跑了个遍,最后选择了北郊三环外的某个楼盘,均价1万元,平,首付需要33万。但是自己手里只有区区几万元,于是父母给我拿了10万,又从亲戚那里腾挪了10万(大部分是从亲戚那里借的),我自己想办法又借了近10万,终于在西安房价的上涨势头中上车了。
房子买了以后,年3月份开始还房贷,每月月供房贷多。5月份就结婚了,婚事是父母在老家帮着操办的,基本我没怎么花钱。
所以,我是还着房贷,租着房子。到了年5月份,孩子出生了,奶粉尿不湿又是一大笔开支。
8月份,母亲当年做的先心病手术的老毛病又犯了。这个病是先天性病,做了手术之后,只要静养几年就应该恢复得很好。可母亲的急性子,当年做了手术后回家,不出几个月就开始干地里的农活了,导致恢复得不是很好,常常要看病检查。
其实,母亲怎么可能不知道术后静养的道理呢?她无非是看自己手术花了8万元,想着能在有生之年多干活,给家里再攒点钱。而且她又是心思特别多的人,常常因为一些小事想不开而彻夜失眠。
父亲多年劳累,前些年腰上有带状疱疹的病,近几年腿上有静脉曲张。每年冬季去荒野山川边捡拾酸枣,手上已经烂到缠满胶布。隔几天步行跑十几里路去卖草药,却舍不得在镇上吃一碗8元的扯面。
每次回老家,母亲的眼睛总是布满血丝,说话有气无力。父亲的腰也渐渐弯了下去,行动也没有当年雷厉风行的模样了。但无论如何,每次我们回家,老两口看上去总是特别高兴。
买的房子在推迟一年交房后,磕磕绊绊地总算是交了房,装修又是一大笔花销。好在老丈人支援了我们5万元,母亲给了我1万,再加上我和媳妇的一点积蓄,简简单单的把房子“拾掇”了一下,匆匆搬了进去,从此告别了在外租房,看房东脸色的生活。
在这个0万人生活的城市里,总算有了一个可以栖居的窝。
每天坐公交,倒地铁,来回通勤2小时。早上在家吃个馒头,中午把带的饭热一下,晚上去食堂喝个稀饭,每天的生活成本不超过15元。
孩子渐渐长大,奶粉和尿不湿已经每月固定开支元,房贷元,家庭日常开销元,人情往来元,其他的开支0元,工资明显入不敷出,但也只能将就地生活。
来到这家公司已经快三年,做市场营销的工作。从年入职,因为之前简历不太好看,所以打算干的时间长一些。过了1年之后,赶上新冠疫情,更不敢换工作了,于是就一直干到现在。虽然挂着市场总监的title,但总也不见涨工资。
平时也不敢去和朋友聚会,朋友请客也得三四而后定。因为朋友请你吃饭,咱总得回请别人,虽然请朋友吃饭也花不了多少钱,但最重要的是受不了饭桌上的那些话题的刺激。
在饭桌上,什么股票,基金,年终奖,投资买房,升职加薪,换车,孩子上学,旅游等等。这些话题一经提出来,朋友圈里总有一些过得好的人积极而热烈讨论。话题约热烈,我和话题中的人们的差距就更大,让人的尴尬无处躲藏。
所以聚会上的朋友们,好像都过得特幸福,苦逼的只有我一个人。
自从买了房子,生了小孩之后,家庭的日常开销越来越多,但工资总是不见涨。于是,我和老婆只能节流。我们很少逛街,买东西基本都是网购,选择性价比最高最便宜的。
媳妇儿的化妆品也不怎么买了,第一是紧着钱给孩子花了,第二是也没那么多社交聚会了。而我也已经好几年没怎么买衣服了,前几年花买的羽绒服已经穿了4年。每年冬天过年回家,总是穿着那件羽绒服。父母提了好多次,总说越活越倒退,连件像样的衣服都不舍得添置。
母亲也总抱怨,费了那么大劲留在城市,承受着房贷,车贷,养孩,日常开销等那么大的压力,到底是为了什么?还不如安安宁宁的待在县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一样过得幸福开心。
有时候我也在想,每一个从农村出来,拼了命想要留在城市的人们到底图什么?如我一样,想在城市扎根的农村人有多少?他们会不会觉得累?他们会不会放弃城市而回到农村?
但我看到身边的每一个人,比如快递小哥,外卖小哥,高楼里的白领,地铁里的年轻人等等,他们都不曾停歇,都在努力着。不管他们的归途在哪里,但他们都呈现了奋斗者的姿态。
而我,一个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在城市奋斗了快10年,勉强在城市里有了落脚之所。虽然如今步入中年,生活也有艰难,但至少我比父母那一辈人往前走了几百公里,从农村来到城市扎根,这已经算是跨越了。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步入中年时的悲哀:50后60后的父母是战胜饥饿,70后是思想挣扎,80后是高房价带来的压力,90后是思想和物质的大爆炸,00后是多样化的选择等等。
所以,没有人在中年时不面临悲哀。面对悲哀而不奋斗,面对悲哀而缴械投降,才是最大的悲哀。
最后送一句话给和我一样从农村来到城市的诸君们:与生活苦战,知命不惧,日日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