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方:地震灾区心理援助志愿者别一哄而散
去年汶川大地震后,无数心理援助志愿者进驻灾区。可惜,等激情退去,心理援助才刚刚开始的时候,真正留在灾区的心理援助志愿者已经所剩无几。有人形容地震的心理援助情况,来如蚊虫,蜂拥而至;去像鸟兽,一哄而散。(《中国青年报》3月25日)地震灾区的心理咨询师们“哄地来了,倏地走了”,我们无法对此求全责备。鉴于目前中国民间公益组织机制的不完善,这些心理咨询师长期待在灾区,他们所需要的资金支持也难以保障,况且,他们还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旁观的我们并不该将道德的大棒打向他们。在理解和宽容中,我还是想说,当时蜂拥而至灾区的心理咨询师们不见得全是心底无私的,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在赶赴一场“运动”,以求这场“运动”可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穿金镀银。不客气地说,赶赴灾区的很多心理咨询师,并不是在心底无私地献爱心,他们是在体验生活。从报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很多心理咨询师到灾区做了很多有始无终的事情,他们甚至会毫不犹豫地在求助者的伤口上再度撒盐。这样的心理援助现状,也难怪灾区会流传“防火防盗防心理咨询师”的说法。相比之下,美国对“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心理援助就更为专业。*府制订了长达20年的救助计划,包括提供危机干预服务以及任命科学与医学小组。纽约市卫生局还建立了世贸中心健康登记系统,每两到三年调查一次,以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这样周密的系统性工作不是单单靠心理援助志愿者就可以完成的。可是,众多心理咨询师急功近利的表现、心存私心的“运动式”行善,不但无助于推动中国心理援助这项周密的系统性工程的建设,反而更让人怀疑种种行善行动下包裹的“小”来。那个被老百姓视作中国最具娱乐品质的某电视台,在刚刚播出的一个节目里,同样以地震灾区的孩子做了节目的道具。他们为这个孩子送礼物,为孩子的父母布置新家,节目中他们都把自己感动哭了,可我还是无动于衷。这样的节目安排也许是想激起更多观众的爱心,但实际上他们只是炫耀了自己的爱心,地震,孩子,爱心只是增加收视率的元素而已。稍微把眼界放得更宽一些。在各式媒体或媒体举办的晚会中,我们见多了那种“用别人的苦难来衬托自己行善”总结陈词,这样的宣传形式被为受众所诟病。之所以不被受众接受,除了不该再度掀起别人的伤口外,那些类似功利性的无法言说的东西,是不是也在“膈应”我们呢?扯远了,回头再说心理咨询志愿者这样的民间公益团体。善,永远是这些公益组织生存的根,我们常常说这些公益组织的完善必须靠机制的完善来推动,我们有没有想过,如果这些组织能够心底无私的行善,同样也可以促进她的成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