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灌水 » 丁元竹与其恐慌不如快乐面对金融危机v501a0xq
TUhjnbcbe - 2020/7/9 12:14:00
北京中科白颠疯曝光

丁元竹:与其恐慌不如快乐面对金融危机


作者:丁元竹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最近到南方调研,与某地一位负责财*的官员讨论如何在经济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这位仁兄一番新论,听了颇受启发。君曰:在经济困难时期,应该把人的社会活动搞好,人类不能老是搞生产,全部人口也不能都搞生产,人们需要社会活动。社会也要组织一些这样的活动,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把空闲的公共资源开发出来。有效扩大国内需求也要站在社会的角度看问题,不能就经济论经济。萧条,但快乐着听他谈话瞬间,我眼睛一亮,马上记起曾在一本书上看到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大萧条,人们发明了许多体育和文化项目。回京后就翻阅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其中说道:“即使在大萧条时期,华盛顿也是游客如云的”。“在全国范围内,凡是有点公民荣誉感的城市居民都举行了支持复兴运动的游行,并且有许多彩车,有演奏着《幸福的日子又来了》的乐队。纽约的游行队伍,比所有其他城市的规模更大,有25万人参加,走了10个小时,观众达200万”。威廉还说,那个时期,电影、音乐、夜间棒球赛等都出现了。人们在1935年初次听到了摇滚舞音乐。的确,在长达10年的大萧条中,音乐、电影、阅读、体育等成了美国人的基本休闲方式。人们还开展简单的家庭游戏,诸如拼图、跳棋、国际象棋、掷套圈等。这些休闲和消遣活动既消磨了时间,也排遣了焦虑。大萧条时期的羽毛球、乒乓球和户外晚餐也在郊区复兴。在大萧条时期,美国20个成年人中大约有19个人读报纸,公共图书馆成为普通人的俱乐部。无独有偶,测量美国社会进步的社会指标也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罗斯福在就职演讲中提醒人们“只有恐惧的心理才是我们惟一应当恐惧的东西”,号召大家以毫不畏惧的态度,克服严重危机带来的灾难。在*府关注福利救济、改革和复兴的同时,当时美国的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担任总统的社会趋势研究委员会的召集人,他开始关注生活质量问题,从此开启了人类对福祉问题的研究。福祉才是终极目标福祉是一个综合概念,以心理满足为主,同时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提高人民福祉意味着提高个人和社区的生活满意度,促进自我发展。福祉的提出意味着要进一步理解“发展”这一概念,回答一些更基本的问题,诸如,我们的体制、经济、社会真正按照我们的愿望改变了呢?还是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想,甚至偏离了我们最初的目标?历史给我们的许多教训之一就是,发展结果往往偏离发展的初衷,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知不觉,随波逐流,失去自觉。我们必须始终对发展保持一种自觉,必须认识到,福祉是发展决策的终极目标。但在面对经济危机时,有的人往往沉湎于对危机的恐惧和痛苦之中,忘记了生活中还有其他。而且,经济增长本身并无好坏,但是经济增长给人类带来的福祉是有好坏之分的。当人类真正把经济发展、市场运行与人类自身的福祉分离开考虑时,他们会从经济发展给自己带来什么审视经济增长,而审视的标准就是他们的生活品质。很多情况下,我们把生活品质视为福祉的具体体现。我们在这里谈的生活品质,是基于价值角度和居住者需求层面展开的评价,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提供给居民、外来人口所能感受和拥有的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设施、环境、技术、服务等的总和。其中,*府的公共服务是构成生活品质的主体,在此基础上,还包括社会自组织系统内可能提供的服务。从微观角度而言,生活品质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能满足每一个居住者生活个性化需要的水平。在快乐中行走当前,与美国和其他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不同,中国目前没有出现金融危机,因此我们不必恐慌。中国只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这个冲击中,我们的部分地区、部门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经济增长整体速度下滑等。相对过去的高增长,这不能不说是严重的冲击,也给人们带来一定的阴影。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阴影,需要用经济的手段,也需要用社会手段。回首历史,商业周期对世界的冲击并不少见。从工业时代开始,工业化国家就经常受到影响广泛的经济动荡。经济先是经过一段繁荣,然后进入经济“恐慌”,接着就开始萧条。20世纪人类经历了多次这样的反反复复,几乎每次危机都会导致痛苦、混乱和艰难的局面。面对这样的局面,理性尤为重要。只是我们期待在社会保障上再加一把劲,进一步加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力度,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在快乐中行走,而不是在恐慌和痛苦中徘徊。

1
查看完整版本: 丁元竹与其恐慌不如快乐面对金融危机v501a0xq